嵩明:土地越“转”越活 促循环农业经济发展

2008年05月07日 08:46云南农业信息网
    核心提示

    农民外出务工后,如何发挥土地的生产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一个区域的整体层次?对此,嵩明县坚持“条件、自愿、依法、有偿、规范”的原则,大力引导农民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产业特色化,走出了一条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之路。“土地流转,一转就活”。目前,嵩明县流转土地面积达到2.6万亩,只因为用活了这个“转”字,使嵩明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场新的变革。 

    中国园林网5月7日消息:走在嵩明县杨桥乡的公路上,可以看到路两旁的农田里,一排排大棚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眼前这7000多亩平整的田园,就是从3000多户农民手中流转出来的。“土地流转,农民是最直接的受益人。收入增加了,日子越过越好了。”这是记者在嵩明田间地头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

    杨桥乡矣铎村委会是土地流转的一个典型例子。村党支部书记王发介绍,前年,一家花卉公司和一家蔬菜公司看中了村里的土地。经过协商,村委会与每户村民签订了委托合同。然后,以村委会的名义与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合同。100多户村民的1300多亩土地流转给了公司,租赁期限为5年。公司接手后,立即对土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改造,改造后的土地成为了花卉、生菜和韭菜种植基地,使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而农民除了有土地本身的租金收入外,还可以进入企业或外出打工,无形中就有了两份收入。

    矣铎村委会上矣铎村民小组的李世乔给记者算了一笔帐:她家有2亩地,以前种水稻,收成好的话平均亩产700公斤左右,按每公斤3.2元的价格出售,2亩地的收入是4480元。而这只是毛收入,还要刨掉化肥、农药等等费用。两年前,李世乔把2亩地租给了同馨花卉公司,每年能拿到1500元租金。自己在公司打工,一个月450元的收入,老伴在外面的采石场打工,每月能有1000元左右。全家每年有将近20000元的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

    矣铎村委会有村民3746人,其中800多青壮年在外地打工。土地流转后,留守在村中的有劳动力的老人和妇女也可以就近打工了。目前,仅上矣铎村民小组所辖内的韭菜基地、生菜基地和花卉基地就有打工村民500人左右。从前脸朝黄土背朝天在田地里刨钱的农民,如今都成了上班拿薪水的工人。村民王巧珍说:“我今年53岁了,也没啥文化,能守在家门口赚钱,很满足了。”王巧珍和李世乔等人都属于无技术工种,收入相比要低一些。同样在花卉公司打工的其他村民,如果有技术含量,年收入能达到万元。

    嵩明的土地流转政策吸引了众多企业青睐的目光。通过招商引资,嵩明先后引进了云南隆格兰园艺、昆明锦苑,以及韩国金兰花卉、荷兰昆明华兰农业技术、美国波尔花卉等国内外知名花卉企业入驻。这些企业引入世界最先进的花卉品种和栽培管理技术,雇用当地劳动力千余人,带动起周边农户发展花卉生产。

    有了技术,农民们的眼界也放宽了。一些人辞了基地上的工作,回到村里也租了一片地种植经济作物,并带动其他村民共同致富。

    如今在嵩明,像杨桥乡矣则村委会这样通过土地流转,使土地焕发生机和活力的例子层出不穷。在嵩明县32万亩土地上,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土地流转方式,使土地向农业大户、龙头企业和农业开发公司集中。已流转的土地达到2.6万亩,约占总面积的0.08%。先后建立了小街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松华坝绿色生态农业区两个农业开发园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土地规模经营模式。

    “土地的流转,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嵩明县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嵩明县农业局负责人介绍,从2005年,嵩明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先是呈贡的许多客商来承租土地,从事花卉种植。在他们的带动下,外地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县内的农业种植大户也有了强烈的规模种植愿望。龙街、大庄、积德等许多村委会经过近几年的尝试,由村集体牵头,在土地承包权不变和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慢慢开始引导、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流转后的土地经营也从以种粮为主,转向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业为主,农民可以靠土地使用权收租金,真正实现了离开土地后还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