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建保护 我们对文化遗产有多少敬畏之心?

2008年06月30日 09:34姑苏晚报李婷
    中国园林网6月30日消息:颜家巷20号,原机械职大所在地,也是编号124的控保建筑赵宅所在地。昨天下午,走进南向大门、绕过一幢正对着大门的待修建筑,一座完全失去了“面孔”的老房子可怜兮兮地出现在文物稽查人员和记者的眼前。面对一座古城区内罕见的清代早期建筑,文保专家既喜又悲——

    “今天还有如此严重的破坏?”

    从周围环境可以看出,当年的赵宅应该是一处民居。现存的大厅是整座建筑中最重要的部分,挡住大厅“面孔”的待修建筑是上个世纪中叶时重新翻建的。现在,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这座古建,待修建筑和大厅被人为地“连接”了起来——两座建筑中原有的天井、过道被数堵红砖墙砌得严严实实。

    从待修建筑的边门钻进黑乎乎的大厅,大厅正北屋面上一扇天窗透进来的光线是大厅中央唯一的光源。一言不发地在大厅里转了好几个圈子,见多识广的文保专家王嘉明又激动又心痛:“这是一座不晚于清朝乾隆时期的典型的‘苏式大厅’。用料粗壮规整、工艺精细优良,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啊!可是怎么会弄成这个样子了?”

    大厅面阔三间,占地约140平方米。厅内梁托、梁枋完好,立柱采用整根原木;梁架上的荷叶墩、山雾云雕工精美;主梁上还有标志着其高档住宅身份的彩绘图案。四根大厅立柱更是引起了王嘉明的注意:“这种白麻生漆镶包工艺是非常考究、非常少见的苏州古典建筑营造工艺。我从来没有见过做得这么认真的立柱。”用一根根白麻将整根立柱细细缠绕一遍后,再上生漆、披灰,可以保证生漆牢牢地粘附在柱体上,防腐防蛀。

    虽然目前大厅骨架还算完整,但仔细察看之下,也是满目隐患:大厅檐口被红砖墙完全砌死,飞椽、出檐椽已不复存在;厅前梁轩上的主要木构件已朽烂不堪;现存地面被垫高了约20厘米,原有地面情况不明;绝大部分墙皮被铲刮一空露出“一丁一顺”的内墙面。

    从施工现场可知,如今的使用者在把这座大厅和南面的建筑“连接”起来后,分割成十多个小小的空间,每个空间中似乎还附设卫生间。密不透风的大厅已有多处木构件出现了霉烂现象,如果再这样超负荷使用,真不知它还能撑多久?

    记者在现场询问了几位正在作业的施工人员,谁让他们这么做的?回答很干脆——不知道。文物稽查人员表示,将立刻查找这座控保建筑的产权单位和责任人,“今天还有这么严重的破坏行为真是不可想象。”

    维修保护不仅仅是刷墙、捉漏

    北张家巷雕花楼是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从一条深深的陪弄走进,互助里6号内尚保留着这座建筑的精华部分。“去年来修过的,屋面不怎么漏了。”几位居民向记者说道。住在楼上的宋先生今年62岁,从7岁起他就住在这座雕花楼里。看着老房子在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一点点衰老、憔悴,他无奈地表示,只是刷刷墙、捉捉漏,看来是解决不了大问题的:“我家里的屋面小雨不漏,大雨还是要漏的。”让他还有点看不顺眼的是,整座天井里6根雪白的水泥立柱撑在回廊四边,刺眼的白色在古色古香的雕花栏杆中很另类。

    但这种“另类”从文物维修的角度来评判几乎可以等同于“破坏”。“很多目前进行的工作仅限于修补门窗、屋面,对墙面进行粉刷,或者对局部进行加固,而对于文物古建筑大木构架等影响整体结构和保护状况的部分则几乎未动,或很少涉及。险情依然存在,根本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而施工人员缺乏专业资质,在作业中导致大量重要历史信息丢失;文物原有的结构改变了材料改变了。这样的‘维修性破坏’太可怕。”文物局一位工作人员的评价听上去真有点刺耳。

    记者进一步询问后得知,其实早在数年前,已经出现严重安全隐患的北张家巷雕花楼就被要求进行抢修保护,其产权单位也委托了专业设计单位制订保护修缮方案,文物局对此上报方案经认真审核后予以批复同意,但这个方案一直处于方案状态;“今天雕花楼出现的不符合文物保护要求、与文物风貌极不协调的状况,就是产权单位不执行方案的直接后果。”一位知情人透露。

    对文化遗产要有点敬畏之心

    颜家巷赵宅和北张家巷雕花楼仅仅是列入苏州市区“十一五”期间文物维修名单中的两处老房子。连日来,记者与文物稽查人员一起“出现场”看了这份名单上的好几处老房子。所见所闻,令人忧虑。

    菉葭巷11号与其北的天宫寺弄1号,是一组由民国建筑和部分残存明朝寺庙建筑相连的民居。“下雨时我们要打着伞烧饭啊!”一位阿婆非要拉着记者进她的房间看看,脚桶、面盆全用上了;“我是1965年搬过来的,最近六、七年房子开始漏得厉害了,可是一直没有人来管。”一位阿姨手持记录着好几个电话号码的纸片,追问记者。平江路254号汪氏诵芬义庄沿平江路部分整修完毕,可是义庄第二进大厅屋面已漏出“天窗”,大厅地面竟然比屋外地面还要潮湿,室内弥漫着一股霉烂之气,“沿平江路的关系到市容市貌要修好,弄堂里同样身份的房子凭啥就不管了呢?”居民的疑问直截了当,无法回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卫道观如今委身于一片厂房的包围之中,外立面墙上破损的几个大洞形如缺牙的老妪,朝里望去,黑底金字的抱柱对上满是灰尘……

    按照计划,“十一五”期间,全市要完成117处文物古建筑抢修保护任务,需要资金约17286万元。2006年市政府与各相关责任单位都签订了责任书,到目前为止,时间已经过半,但进展不快,尚有85处待修。

    老房子是苏州古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回答老房子保护为啥难这个问题,答案很多,投入资金少、维修成本高、执法力度弱等等,在这些似乎很“技术”的理由背后,也许还有一个很“文化”的因素——我们对这些文化遗产到底有多少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