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区榆垡镇改造残次林 再植致富树 打造聚宝盆

2008年08月29日 13:37大兴区农委
    中国园林网8月29日消息:记大兴区榆垡镇崔指挥营村实现残次林改造、发展林下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良性循环。

    

    大兴区榆垡镇崔指挥营村是大兴区榆垡镇最僻远的村庄,地处永定河畔,隔河与河北省相望,全村200户,700口人,全部为回民,属于典型的民族村。总土地面积2600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300亩。

    

    2008年春依托“平原治沙工程”,对500亩9806株残次林进行了更新改造,新植速生杨17000株,同时林下全部间作种植了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累计实现收入228.75万元,其中提取60万元用于修建村中公路,其余收入人均分配2300余元,得到回民群众的一致认可。

    

    不要小看这人均纯增收入2300余元,它真真正正让回族同胞尝到了植树造林、发展林下经济的甜头,群众最信服的是实效,最看重的是实惠,否则说什么都不灵。具体算算这2300元的纯增收入的得来是这样几笔帐。

    

    第一笔,“和谐卖树得红包”。大兴区榆垡镇崔指挥营村党支部、村委会将准备更新采伐的9806株成熟林不是整体一次性对外拍卖,而是按照人口平均分配的原则,统一编号,通过抓阄的方式,确定树木权属,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群众按号认领到自己的树后再自己依据市场行情做价,村里统一组织全体村民按照采伐证要求期限向社会公开销售,同时抽调本村青壮年30人成立了“维护卖树秩序现场工作队”,有效遏制了黑恶势力欺行霸市左右木材价格的行为,实现了“和谐卖树”。全体村民春节前共计得卖树款136万元,人均得了个1000余元的“大红包”。

    

    第二笔,“齐心种树建银行”。按照规划设计,集体统一平地、打井、配电、铺设管道,新植优良品种速生杨17000株,同时将林木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等所有权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放到户。按十年成材预测,十年后林木木材价值保守估计达340万元,按700口人计算,人均分得20余棵树,价值4000元,每户林木收入1-2万元。预期的“绿色银行”建在了群众的心里,现实的“绿色银行”建在了广阔的田野。

    

    第三笔,“林下经济‘拣便宜’”。都说土地紧张没地种,而新植树下能间作经济作物三年左右,等于无形之中给村里增加了三年的可耕作土地,其附加产值相当于“白拣”。今年是第一年,村民利用更新改造的500亩林下空间发展林下经济,其中种植西瓜350亩,按照每亩产4000斤,每斤西瓜均价0.5元计算,全村可增加收入70万元;种植花生100亩,按照亩产300斤,每斤均价2.5元计算,可增加收入7.5万元;西瓜间作大豆面积50亩,按照亩产200斤,每斤2.5元计算,可增加收入2.5万元;西瓜间作花生面积50亩,亩产300斤,每斤2.5元计算,可增加收入3.75万元;另外,三茬种植萝卜、白菜共计150亩,按照亩产6000斤,每斤0.2元计算,又可增加收入18万元,合计101.75万元,人均增收1450元。

    

    第四笔,“挖掘资源谋长远”。在实惠的“诱惑”下,崔指挥营村群众植树造林、发展林下经济的劲头更足了。村党支部、村委会现在又打起下一步林分改造、发展林下经济的算盘,明年准备大干一场。一是将村边的残次林统一规划后全面改造;二是对原有的已承包到户的伐根嫁接林地进一步提高集约经营管理水平,立争伐根嫁接林木早成材、多成材、成好材;三是准备扩大林下种植规模,增加林下养菌、林下养禽内容,向林地要效益、要产出,打造林下聚宝盆。

    

    大兴区榆垡镇崔指挥营村立足村情,细算“四笔帐”,再次证明植树造林、发展林下经济大有可为,既改善了地区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也稳定了民族地区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