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8月29日消息:带着对绿色的眷恋,让我们一起走进土乡,听听一位土乡护林员几十年坚持不懈,植树造林的故事。
“李家爷儿,今年71岁,护林30多年了,全村1200多亩林地让他管护的绿绿的……”当笔者来到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镇麻其村的巷口时,一问起我们要寻访的李春艳老汉,乡亲们马上说出了他的“基本情况”。
今年五月初,当我乘车来到南门峡镇,走进麻其村时,一片树林郁郁葱葱,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片翠绿、一种宁静、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象。这片树林的守护者就是李春艳老人。
几十年前,麻其村的四周不要说见不到一棵树,就连给山野点缀一点生机的灌木草丛也不多见。因为,这里的人们为了养活日益增多的族类,不惜砍树木、毁植被,抢占地盘,安家落户,那些凡是人能涉足的地方,全被开荒种了庄稼,致使生态又遭到大面积破坏,环境恶化。1950年代,为迅速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这里的人们开始重视并搞起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运动。但到了“大跃进”时,由于过热的经济行为,人们似乎又忘记了破坏生态致使大自然带给人们的灾难,这里的植被遭到大面积破坏。农业学大寨时,一个开荒种田的热潮又在这块土地上轰轰烈烈掀起,几乎所有的山头坡梁都被修成了条条梯田。19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土乡大地。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让广大农民看到了希望。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春艳以诚信和实干夺得了村护林员,而这一干就是30年。最初他只是为了看看羊,守守林。随着思想的转变,李春艳逐渐意识到要想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首先要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而这种改善又取决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从长远看,植树造林虽然收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是脱贫致富、走上富裕之路的根本大计。于是他决心靠自己的双手在麻其村造出一片林带,用绿色来改善村庄的生态环境。
就在那一年的初春时节,李春艳承包了村里的370亩林地。他从县林业部门买来了500株青杨树苗栽下后,定期浇水、除草。为防止牛羊啃食树木,他又买来白石灰,给树苗一棵一棵的涂上自制的“防护剂”,几年的辛勤呵护,林木的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这使李春艳看到了希望。当小树绽放的嫩芽变成了片片绿叶时,李春艳高兴得不知该说什么好。按“十年树木”来讲,李春艳在十年后才能看到这茬幼苗长成材。但他心里装着一个朴素的信念,这就是:不栽树,自己的家里永远是现在这个穷样子;只要肯栽树,那怕一年栽上10亩地,十年就是100亩。如果长期坚持下去,农村人家一定会富裕起来,村里的生态环境就会得到改善。
从此,李春艳的生活中就增加了一片绿色的希望。从此他的生活就被分为两部分:种植树木和管护林带。在农闲时,他自己开垦荒地增加林地面积,每年从4月开始,李春艳就会买来一些青杨树苗进行栽植。到了5月,他还要忙着为树木修理枝杈,喷洒除草剂或用铁锨铲除以防止杂草的过度生长。其余时间除了种地就是在林带里忙碌,多少年来,他不断地重复着这样的工作。在他的悉心照料下,他看管的林带的成活率达到95%以上。他用汗水浇灌出林地,靠自己的辛勤劳动书写出了一首首绿色的抒情诗。从1993年的春天开始,李春艳就学着自己培育树苗,先在自家院子的门前载上小树苗,等小苗长到一定程度,再一株一株移栽到林带里。而今,李春艳还和往日一样,一大早,他就带着铁锨去了村里的林带,因为那里有他梦牵魂绕的树木。对于像他这样的人来讲,播撒绿色才是他人生最大的梦想。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李春艳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一棵棵小树都已经茁壮成长,早期种植的树木高大的树冠遮天蔽日,阳光从枝叶间波洒下来,给人以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在这片林地里,所有的树木已经长高,有些树木树干相当粗壮,树木成材了,就会收益无穷。
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和青海省实施的“生态立省”战略,李春艳老人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现在社会很是和谐稳定,只要你勤快,看中一个目标,改变生态环境的目标一定会实现。要建设美好家园,只要大伙儿的心齐了,拧成一股绳子,绿化环境、共同富裕的路子就好走了。李春艳老人的朴素推理是:生态好了,自然灾害也就减少了,,自然灾害减少了,农村富裕的日子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