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藏地边陲小镇樟木

2008年09月26日 10:28

车水马龙的边陲小镇樟木显得很繁华

樟木镇犹如一幅壁画镶嵌在青山浮云中

樟木是位于中尼边境的重要通商口

从樟木镇通往尼泊尔的中尼公路

 

    中国园林网9月26日消息:夏天是西藏最美的季节,此时的气候温暖湿润,整个雪域高原郁郁葱葱,和冬季的萧瑟形成鲜明的对比,氧气浓度可以达到冬天的几乎一倍。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一行人驱车翻过座座高山,越过条条大河,来到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的聂拉木县,我们此行的终极地是距离县城近40千米的樟木镇。

    汽车沿着聂拉木县城顺势而下,海拔越来越低,山也越来越绿。道路的两旁开满五颜六色的不知名的野花,我们似乎也被周围流云飞瀑所环抱。放眼望去,山的博大、水的欢快、树的秀美、花的可爱尽收眼底,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早已飘飘欲仙,与这里的山水融为一体了。

    在不经意间,前面的山坡上呈现似人间仙境般的幢幢楼房,尽管建在荒山僻野上,但装修都很华美和现代。楼房周围是茂密的树林,美丽的云彩从房顶飘过,犹如一幅飘动的风景画。汽车行进在虽不宽阔却很整齐的街道,街道上行走着不同肤色,不同语言来来往往的藏族人,夏尔巴人,尼泊尔人以及其他民族的人民。藏族朋友告诉我们,美丽的边境小镇樟木到了!

    樟木,是中尼边境喜马拉雅山中断南麓一座美丽的小镇。史称塔觉嘎布,藏语意为附近。这里夏无盛暑,冬无严寒;温和多雨,气候湿润;山势险峻,沟谷狭窄;飞流瀑布,鸟语花香;碧水青山,四季如春。樟木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小镇,因此有着“山城”的美誉。在青山绿水之间五彩缤纷,流光溢彩,车水马龙,不失都市的繁华。

    樟木是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集镇,也是中尼边境的重要通商口岸。以上海为起点的318国道,经过沪、苏、皖、鄂、渝、川、藏7省区市,终点直达樟木镇,全长4500千米,是我国最长的国道,也是全国井字形交通格局中重要的一横。318国道进人西藏境内后,由于和尼泊尔接壤,所以人们习惯上又它为中尼公路。

    樟木镇的道路几乎都是弯曲而下,富有特色的民居错落有致,从远处望去,如一幅壮美的壁画镶嵌于这青山绿水之中。樟木镇依山的建筑和平常一样,可另一边的建筑就很有趣,一进门就是三楼、四楼的,要到一楼去就得下楼,可这种下楼并非到地下室去的那种感觉,因为从任何一扇窗子向外望去,都是一幅精美绝伦的山水画。这画里,山是碧绿的,水是清澈的,瀑布是壮丽的,牛羊是悠闲的,连那袅袅炊烟、薄薄雾气都是那么风情万种,令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令无数的丹青妙笔自惭形秽。

    樟木的景色与我们所见到的吉隆的景色大相庭径。在这里,我们还见到了独特的景致“对顶云”。由于樟木地处亚热带气候,北方高原的干冷空气向樟木移动,湿热空气比重小在上方,而干冷空气比重大在下方。两方刚遇时互不侵犯,和平过渡,但都抵不住各方后面强大的风力,被迫挤向上方,另找出路,因而形成了“对顶云”这种独特的奇观。

    樟木镇海拔只有2000米,这是从海拔4000米左右的聂拉木县陡然而下到的高度。这个陡然,就体现在这短短30公里的距离内,据说樟木所从属的聂拉木县的县名的来历,也或多或少的体现在这个陡然之上。过去山路的崎岖和险峻,常常使许多苦力倒毙途中。1965年,国家斥资修建这条公路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开创了这条艰辛层度屈指可数的中尼公路。

    人们都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樟木路之险绝不亚于蜀道。当我们从聂拉木出发,车过县城,公路突然变窄、变陡,两旁的山势也突见险要。许多路段,一边是深不见底的悬崖,一边是望不到顶的峭壁。更令人提心吊胆的是,在不少峭壁的泥土中,常常半吊着桌面大小的巨石,当汽车开过时,我们担心上面的石头冷不防就会掉下来。

    听司机介绍,每当雨季到来之时,公路向外倾斜十几度,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在如此险要的山路上开车,云雾包围着整个车子,看不清前后左右,这大概是开车的最高境界了。但这种情况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极大改善,道路经过整治和加宽,现在的路况已经较以前好多了。

    据记载,民主改革以前,每年从聂拉木口岸出口食盐95万斤,换进粮食67万斤,出口的食盐,供应尼泊尔北部居民,进口的粮食,约20万斤供当地居民食用。当时,因为生活的艰辛,为了躲避赋税,当地居民采取了一种最危险和最极端的交换方式,就是独行和走夜路,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在苦难的环境夹缝中生存下来,这种窘状一直延续到中尼公路的修通。

    过去,樟木的村民负重运输是用头来顶的。是用一根绳子将货物捆实,给成套。负重时,用头顶着套,将货物附在背上。这种奇特的负重方式是特殊地理环境与生存方式的产物。翻山越岭,攀爬悬崖是相当危险的,如果失足,头一歪,就可以丢弃货物而人可以脱险,如果如同其它藏区用肩负重,一旦失足的话就是人货俱损。这是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人无论如何想不出的答案。

    有辛酸的过去必将会有美好的未来。今天,在偏远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有如此漂亮繁华的一个小镇是让人意想不到的。在樟木,现在几乎看不到一块平地,镇上的每一栋房屋都是依山而建,现代化建筑和一些古老的木结构房屋交替散落在盘山而下的公路两侧。由于樟木镇是依坡而建,街道拐弯很多,整个镇的房屋布置比较随意,高低错落明显,层层紧挨,全由街道和石阶相沟通。大多数屋顶都为铁皮做成,色彩斑斓的风马旗,运气树等布满屋顶,将整个城镇打扮得花花绿绿,在周围青山绿水和白云的环抱中,显得非常醒目,不论从山上或山下望去都非常有特色。

    樟木镇有一条曲折蜿蜒的街道,依山而下,散落其间的是商店、旅馆、餐馆和一些独特的小木屋,且正面多以木板钉成,与我国30至40年代的民居相仿。街上所行之人,有全国各地的人,还有尼泊尔人、夏尔巴人。樟木是我国夏尔巴人的居住地之一,夏尔巴藏语意为东方人,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尼边境樟木口岸和定结县的陈塘区。

    据说夏尔巴人的祖先来自康区木雅地方,经拉萨、定日辗转到达西藏和尼泊尔交界的地方,最终在孔布定居下来。此后逐渐向尼泊尔西北部地区和西藏聂拉木县樟木雪布岗、立新、定结县的陈塘一带迁移。夏尔巴人使用藏文,他们还普遍会说尼泊尔语。夏尔巴人习惯散居于山沟之野,改革开放以来,才一批迁到樟木定居,不少人如今盖了漂亮的楼房、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

    边境贸易是樟木的经济支柱,也是樟木发展的原动力。樟木口岸历史悠久,它在中国与尼泊尔王国的贸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从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与印度锡金邦交接的亚东口岸关闭后,这里便成了我国在西藏与邻国最大的,也是唯一有政府贸易的口岸,成为西南地区对外交往的重要门户。

    目前,该口岸是中国通向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开放口岸,为国家一级公路—中尼公路之咽喉。面对尼泊尔中部腹心地区,畅通的中尼公路带来了樟木边境贸易市场的发展和繁荣。作为一个非常繁忙的通商口岸,镇里车水马龙,常常水泄不通。公路两旁,商店密密麻麻的约有几百家,经营着各种各样的物品,能看到不少印度、尼泊尔等地的商品。

    在樟木,除藏族和汉族外,还有很多印度人和尼泊尔人,各种肤色的游客、商人来来往往。行色匆匆的尼泊尔商人,是樟木镇的一道风景,尼泊尔妇女艳丽的长裙,还有男子的紧裤、短衫,以及尼泊尔少年闪亮的目光,给美丽樟木镇涂上了一层别样的色彩。

    在西边山崖上,我们还看见了一些石窟和小巧的寺庙。据说是米拉日巴修行的地方。米拉日巴是西藏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人物,他自幼家遭不幸,便遵从母命,学习咒术,30岁师从玛尔巴学法。不料在45岁回家探亲时,其母已经去世,悲愤之下,来到聂拉木和吉隆一带的山中静修。整整进修了9年时间,他才怔悟了那种“怨亲平等”、“污净无别”的境界,并开始四处游说。虽是传说,但反映的却是西藏人民悲惨苦难的真实历史。

    在樟木,我们还听说这里曾经是一个偏僻的蛮荒之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藏和尼泊尔贸易的不断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尼泊尔商人和当地的夏尔巴人一起,把樟木建成了一个日新月异的现代化新城。的确,当我们走在樟木镇街头,出租车、IC卡电话、超市等随处可见,大山深处的樟木人如今过上了现代化的幸福生活。

    樟木是一个很值得去的地方。尤其是青年男女,因此来这里大多是年轻人,有好多还是独行客,他们慕名而来,悠然而居,馨然而醉,悄然而去。单身贵族在这里守候最后的寂静,与驴友一起沉醉;热恋情人在这里享受甜蜜与温馨,双双坠入爱河;同床异梦者在这里鸳梦重温,两人和好如初;更有一些网络男女相约而至,共渡浪漫,抒写人生美好情缘。

    樟木是一个让人容易忘记现实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