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故居
邓小平故居
邓小平故居
小平铜像
故居陈列馆
故居陈列馆
新翰林院子
陈列馆夜景
中国园林网9月27日消息:国家4A级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国家一级园林。位于广安市协兴镇牌坊村,距广安市区7公里。成都至广安高速公路及重庆至广安高速公路可直达。2001年6月,为了表达对邓小平同志的无限怀念之情,四川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了幅员面积29.91平方公里的邓小平故居保护区,其核心区(830亩)为现已建成的邓小平故里景区。景区按照“保护、发展、美化、繁荣”的方针,对邓小平同志故居、洗砚池、翰林院子等多处邓小平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的活动场所进行了修缮、恢复,新建了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邓小平铜像广场,同时精心培植了各种花草树木,一个郁郁葱葱、井然有序、自然亲切、令人仰慕的“天然纪念馆”已经展现。邓小平故里已成为人们追思邓小平足迹、缅怀邓小平同志丰功伟绩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景区现有主要景点近20处,如翰林院子、蚕房院子、邓绍昌墓以及邓家老井、放牛坪、清水塘、洗砚池、神道碑等景点,充分展示了邓小平同志青少年时期的活动足迹。
邓小平同志故居:是一座具有浓郁川东风情的农家三合院,占地面积833.4平方米,共17间房,房屋结构为悬山式木结构,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承重体系。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同志就诞生在这里。
邓小平故居陈列馆:由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陈列馆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由序厅、三个陈列展厅、电影放映厅、珍藏陈列厅组成,是以纪念邓小平为专题的博物馆。馆内以大量的图片、实物、文献、多媒体以及世界一流的数学化电影,全方位再现了邓小平同志辉煌的一生。2005年荣获第六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精品评选特别奖。
邓小平铜像广场:广场占地26亩,三面环山,状如座椅。邓小平铜像矗立在约5亩的草坪中间,铜像座北朝南,座落在这绿色幽静古木参天的自然环境之中,既庄严肃穆,又亲切自然,给人以回家的感觉。
翰林院子:翰林院子座西朝东,穿斗式木结构建筑,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是一个大而气派的四合院。整个院子共有大小房屋36间,由朝门、戏楼、厅堂和厢房组成,建筑十分精美,雕刻颇具特色。朝门外正中悬挂着著名书法家、雕塑家钱绍武书写的“翰林院子”金匾,朝门口一对大狮子蹲立两侧,其规模和布局充分体现了翰林院子当年主人的身份。邓小平5岁入翰林院子发蒙读书,学名邓先圣。2002年12月,翰林院子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蚕房院子:是邓氏家族养蚕、缫丝的作坊,建于清朝末年,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现设有序厅、展厅、蚕房、蔟室、缫丝、织绸、蚕丝历史文化、蚕丝科普、丝绸旅游商品等展室。2002年12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邓家老井:邓家老井是明朝时邓家先祖迁入广安时挖掘的,距今已有500多年。老井直径约1米,如同一面古老的青铜宝镜镶嵌在荷叶青青的水田间,清明如鉴。更为奇特的是,井水常年充沛,水面始终高出地平面60厘米,溢出井沿,涓涓流淌,终年不断。井水冬天温润而热乎,夏日甘冽而冰凉,且水质纯净,清润可口。这清冽的井水,养育了一代伟人邓小平,小平同志喝着邓家老井的水,一直到他离开家乡。
清水塘:面积约21亩,形状恰似中国地图。儿时的小平放学归来,三五个小孩邀约在一起,经常在池塘里穿梭游泳,或相互嬉戏,或潜水捉鱼……,清水塘伴随小平度过了欢乐的童年。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可见,邓小平同志从小就胸怀祖国,在家乡的清水塘里游遍了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人们不得不赞叹大自然造化的神奇。放牛坪:是邓小平同志少年时期主要活动的场所之一,右边的建筑是“老井茶馆”,主要是取用邓家老井的井水来沏茶,让人们在这里饮水思源。放牛坪是牌坊村孩子们放牛的地方,也是童年小平经常玩耍的地方。放牛坪上,曾经留下小平矫健的身影和琅琅书声。
神道碑:是清朝嘉庆年间朝廷为表彰邓小平先祖邓时敏的功德而赐造的。邓小平先祖邓时敏,字逊斋,号梦岩,雍正十年(1732年)中举,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进士及弟,入翰林院授以编修,后升为侍讲学士,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升任大理寺正卿(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邓时敏为官忠耿,刚果持正,政绩斐然,声然远播。年老后乞休,返乡卒于家,诰授通奉大夫。
神道碑距邓小平故居约500米,碑高约5米,碑石上竖正书“诰授通奉大夫大理寺正卿邓公神道”。额上雕龙极富动感,龙头戏珠,珠中阳刻一“圣”字,碑立在贔屭(拼音:Bìxì)上(这个看似乌龟的动物叫贔屭,龙头龟身,传说是龙王的第九个儿子,力大无穷),碑两侧分别立一望柱,云龙雕刻造型甚美。柱顶分别雕刻蹲立石狮。此碑在《广安州新志·金石志》上有载。遗憾的是,原碑在“文革”中被毁。此碑于2000年重建,2003年3月修复完善。
神道碑也是童年邓小平常去游玩的地方。在牌坊村,当时大人们是不准小孩爬上贝贝贝尸贝去玩耍的,怕惹恼神灵,招来是非。但邓小平却不信,他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时说:“一个石头打的乌龟有那么大的本事吗,我不信,我要爬上去试试。”邓小平成为全村第一个敢爬上神道碑的孩子。
德政坊:离神道碑约100米处的牌坊叫德政坊,它与神道碑一样,是当时朝廷为表彰邓小平先祖邓时敏的功德赐造的。牌坊村正是由于有了这座牌坊而得名。原牌坊在文革期间被毁,此牌坊于2002年8月在原址按原牌坊形质复建。牌坊高12米,宽10米,四柱三间,三重檐,中脊有镂空雕饰,两端有鸱吻与坊盖之翘首对应。中门横跨宽4米,两对抱鼓石上分别刻有“双狮滚带”等多种浅浮雕图案。中门上方横额上正书“德政坊”、“功勒金石”。两侧门较之中门略低、略窄,门上镶嵌石板,石板上透雕各种花卉图案;并书有“恭谦”、“正直”、“咏仁”、“讼理”。四根方形枋柱竖立于地面四块长方形整石之上,枋柱上分别镂刻楹联:“宏扬法典千秋伟业,造福黎民一代名臣”;“敏思勤行盛德若愚,为善最乐诗书传家”。楹联和横批都是邓时敏一生功绩与德行的写照。横梁的两边分别雕饰人物群像浮雕,整座石坊给人以恢宏庄重之感,浮雕图案不仅玲珑剔透,而且题材十分丰富,人物主体内容主要取材于戏剧,有的出自于神话小说或民间故事,造形生动,个性鲜明,内涵丰富。
德政坊,与神道碑一样,是当时朝廷为表彰邓小平先祖邓时敏的功德赐造的。牌坊村正是由于有了这座牌坊而得名。
百花潭:潭内种植有许多观赏荷花,初夏时节,碧荷连天、绿满大地、莲花朵朵,香飘满园。轻风吹过,花儿娇羞欲语、随风起舞、揺曵生姿,为这宁静的湖光山色凭添了许多的生机和灵气。由此让我们不禁想到周敦颐的《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洗砚池:因其形状似砚台而得名,面积约8亩,小平同志儿时常在这里取水研墨习字,并在池中洗笔。由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捐资60万元按照原貌修复。池中种植了近千株观赏藕,并放养了一批观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