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专家摸清秦淮水系植物“家底” 河边可种慈姑

2009年10月28日 09:32扬子晚报

 郊区岸边一株垂柳已得了黄化病,枯枝也没有处理,眼尖的市民一眼就看到了

 郊区岸边一株垂柳已得了黄化病,枯枝也没有处理,眼尖的市民一眼就看到了

中国园林网10月28日消息:经过整治,南京的秦淮河两岸青翠满目,不过在专家眼里还有不少遗憾。金陵科技学院园艺学院的童丽丽老师和她的团队,花了两年时间,基本摸清了母亲河水系植物群落的“家底”,他们提出,乡土树种的配置目前只是个“跑龙套”的角色,让沿岸的风景陷入地域特色不明显的尴尬。

11个样地调查

藤本植物太少

北安门桥、西长干巷、玄武湖畔、莫愁湖畔、石头城公园、大厂区、江宁竹山桥、小桃园、东水关、六合青龙桥和河西滨江大道,选取这十一个地点为样地,每个样地两岸各200-400平方米的范围内进行调查。

“11个样地中栽培和野生的植物达到135种,分62科118属。”童丽丽介绍说,通过调查发现,只有北安门桥、西长干巷、大厂区、东水关和河西滨江大道的五个点具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的复层结构,其余地段均缺乏藤本结构,“少的主要是观赏性强的藤本植物,像最典型的就是大厂地区配置了紫藤。”童丽丽表示,城市园林绿化的用地面积愈来愈少,充分利用藤本植物进行垂直绿化,有利于拓展绿化空间,增加城市绿化量和改善生态环境。大厂区域配置的紫藤长势比较好,观赏效果佳,有的区域尽管也有野生的爬山虎、小果蔷薇,或者打碗花、何首乌,但因为是野生的缺乏养护,“营养明显不良”,形成的景观效果欠佳。城里养护较好

郊区杂草丛生

两岸植物无论是配置还是养护“重城区”的现象非常明显。东水关区域生物多样性的物种丰富指数最高,“莫愁湖畔和小桃园名列第二、第三。”童丽丽表示,地处相对偏远的地区,物种群落结构相对单一,个别地段只有乔木层,下层一般只有草坪,中层植物和地被植物非常少,无论景观效果还是生态效益相对较差。

“城区内水系绿化带的管理程度明显好于偏远地区的水系绿化带。”童丽丽说,调查中,城区的植物大多精神抖擞,一片生机勃勃,一看就知道养护比较到位。而到了郊区,像在江宁、六合,一路杂草丛生,当初新建时景观效果比较好的痕迹还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缺乏有效的养护与管理,乔木灌木不及时修剪显得杂乱无章,“各种植物病虫害也增多,长势比较弱,景观效果降低了不少。”

“并不是所有的野草都要清楚的。”童丽丽认为,为了美观,两岸不少地段都种上了草坪,调查中发现,有大量的本土野生滨水地被植物其实也具有观赏性,“像蛇莓和早落通泉草等,原生态的不仅值得一赏,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土树种太少

因为树种难买

在对乔木层的调查中可以发现,秦淮河两岸主要的乔木达到14种,其中最常见的落叶乔木是垂柳,香樟则是最常见的常绿乔木。可是乡土树种非常少,只看到枫杨、楝树两种的“身影”,只占乔木总数量的13.33%。

童丽丽建议,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可以在两岸大量种植乡土树种,突出地域特色。“很多乡土树种都是滨水植物,在水边能长得很好,像乔木的有臭椿、楝树、河柳、乌桕等。”她说,草本的慈姑、香蒲和菖蒲等也非常合适。因此,建议在今后秦淮河沿岸的开发建设中,距离河岸较近的地带,可以多种植一些乡土树种。

“秦淮河综合整治是2002年开始的,那几年想过要多种乡土树种,但是不具备条件。”一位参与秦淮河风光带建设设计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乡土树种是经过数千年来由自然和人为的优胜劣汰而留存下来的。能够在南京自然生存下来,肯定是适合南京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作为一种生态资源,用于营造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是大有作用的。

但因为没有很好的经济效益,苗木市场上乡土树种缺乏种源供应,“我记得当时除了栾树、榉树等常见的树种普遍种植外,其他一些树种很难大批量购买到。”该人士回忆说,而像南京椴这些稀少的乡土树种根本“无价”也“无市”。

不过,随着这两年的发展,特别是南京在行道树以及其他各种绿化建设中越来越重视乡土树种,刺激了苗圃市场,很多乡土树种开始得到推广。“像南京去年做了个调查,31个树种最适合做行道树,南京椴、臭椿和榉树等乡土树种占了一半,今后绿化建设中会越来越多地使用乡土树种。”该人士介绍说,这些消息对苗圃市场而言就是商机,“这两年乡土树种的种源明显多了起来,具备了这样的条件,秦淮河两岸的绿化确实需要再多一点‘南京产’。”

推荐阅读:

鹿邑县城一市民家里栽种的3棵石榴树结果570公斤

栾树滴水粘脚 宝鸡行道树爬满蚜虫市民躲虫子走

金华:黄店镇近3000亩杭白菊喜获丰收

2010青岛园林绿化重点公布 各区至少扮靓一个公园 

(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