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10日消息: 我国观赏百合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才逐渐形成产业,至今不过十几年时间。较之发达国家和地区落后数十年(早在1996年,百合在荷兰的重要性切花中已排第三位)。由于百合花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且价格较高,因而大大刺激了花卉生产者种植百合的积极性,百合花产量逐年增加。据统计,2006年,我国百合切花产量约为7.2亿枝,2007年达到7.8亿枝,2008年,国内百合花产量达9.7亿枝以上。仅云南省2008年百合切花产量就达2.0亿枝。十几年来,我国的百合产业已涵盖了切花生产、种球生产以及新品种培育等各个方面。
近年来,国内规模化的百合生产企业不断涌现,如云南的“明珠生物技术”、“格桑花卉”,北京的“盛斯通生物科技”,“海华文景”,浙江的“杭州万辉”,“嘉兴康艺”等等。这些企业的年生产能力都在数百万枝,切花品质优良,有些企业的产品还供出口。然而与此同时,也有相当多的农村小型种植户,他们得不到起码的技术支持,买不到(或买不起)好的种球。很多农户经常购买重复使用的种球生产切花。同时,生产技术也不规范,大量农村种植户,至今仍以“传统农业”的方式进行百合花生产,很多设施过于简陋,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生产的产品质量自然较差。
最近十余年,我国百合种植发展之快,市场需求量增长之迅速,在全球均可排首位。但同时,我国百合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之多,涉及面之广,也令业内人士始料不及。
众所周知,生产百合花需要比较完备的设施条件,采暖、遮阳、降温、灌溉、补光等,都是温室必须具备的系统。如果这些基本环境条件不能完全得到满足,即使在云南那样极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下,也不可能产出高品质的百合花。
不少地区虽已种植百合若干年,但尚未形成成熟、合理的栽培体系。种植者没有充分细致地了解百合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在荷兰的百合花生产中,完备的环境调控能力,精准的营养成分调控,使得百合植株生长、开花都达到了最佳状态,每个品种的特点都能充分表现出来。而国内有些种植者,虽然买到的种球质量很好,温室条件也不错,但植株生产并不很健壮,最终开花质量并未达到该等级种球所应达到的水平。
目前,我国部分百合种植者在营养管理方面存在两个极端,一种是,整个生长期基本不施肥,另一种是,施肥过勤、过多。实际上,百合定植后的3~4周并不需要施肥,研究表明,百合萌发初期过多施肥会降低切花高度。但在生长的中后期,要给予适当的追肥。一般情况下,亚洲百合与东方百合施肥频率和强度都不同,亚洲百合的施肥强度要低于东方百合。另外,百合栽培时,根部土壤EC值应低于人工基质栽培。
如今,荷兰的百合花生产全部使用无土栽培,而我国不少百合种植者仍然使用土壤栽培。利用良好的土壤直接种植百合花本身没有问题,且可降低生产成本。问题在于,使土壤达到百合生长发育的最佳条件较为困难。更重要的是,百合土壤栽培中一定要避免重茬,因为百合对重茬极其敏感。因此,生产中如何科学倒茬,以保证百合花的质量,需做更多研究。
百合生产中的植保问题,也是我国业内亟待解决的方面之一。通常,百合种球定植以后应进行药剂灌根(防病害及地下害虫)。同时根据地区特点,安排药物防治,即提前喷药,不要等到发现病虫害以后再喷药。实际上,我国百合花生产中的病虫害,多由于环境及养护管理过于粗放所致。目前急需针对国内不同地区设施和气候特点,研究和开发环境友好型植保技术体系。
百合种球花后重复使用,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百合种球花后复壮,进行第二次产花,在澳大利亚、韩国等地都有实践。商品百合种球生产全部为露地栽培,因此,多数情况下,材料会重新携带病毒,只不过病毒在植物体内有一个积累的过程。种植者购买新鲜种球,当年产花,通常不会受到病毒影响。以后,随着病毒在体内逐渐积累,症状就会表现出来。这是百合种球多茬开花、切花质量逐年递降的主要原因。迄今国内外的生产实践表明,如果初期购买的种球质量很好,生产中养护管理又足够精细,百合种球可以用到第二茬,甚至第三茬,但不能多茬使用。
我国切花采后技术研究与开发是非常薄弱的一个方面。据中国农业大学高俊平教授介绍,我国切花采后的品质损失在30%以上。百合切花采收及采后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任重道远。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项目负责人、中国园艺学会球根花卉分会会长)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