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租生活”都市全新消费方式调查
中国园林网11月17日消息:离过年还有几个月的时间,成都的花卉租赁市场却开始悄然火爆起来。记者走访了成都几家花卉公司,都被告知业务已经排到了明年,一些名贵花卉更是“租”不应求。专家认为,放几盆鲜花在家里不仅健康,更能显出主人的生活品位。
精彩提示
“把有限的钱花到无限的享受中去!”“不求一生拥有,只求曾经享有!”在这样的口号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抛开陈旧观念,潇洒地选择“租生活”。
不用勒紧裤袋,不用克制欲望,不用担心风险,不用盘算来,盘算去……你的钱虽然没有增多,但它却因为你只购买了某种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因而同样一笔钱还能有剩余,去发挥更多作用,让你过着一种满意而丰富的生活。有效提高物品利用率;不会再为“留之无用,弃之可惜”而头疼。现在的“租生活”已经不是当年和囊中羞涩画上等号的字眼,而是一种快乐的理财方式,更是一种轻松、精明而时尚的生活态度。
自即日起,本报推出“租生活”系列报道,为都市精明族提供更多的时尚选择。
市民:买花不如租花划算
“年底了,准备摆几盆鲜花在屋子里,装饰下居室,也让过年更有年味。”14日下午,在成都一家花卉租赁公司咨询租价的市民罗女士告诉记者,“我很喜欢养些花花草草,前段时间就买了两盆杜鹃花,但这两天气温降得很厉害,又不晓得该咋养护,两盆花都报销了。租的话就相当划算,也不用操心浇水施肥什么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鲜花“买不如租”的观念已为很多蓉城市民接受。在一家公关公司供职的唐先生就表示,公司会议室装修一新,需要放几盆植物装饰。唐先生为此跑了几趟花卉市场,精心挑选了几种观赏性植物,可没多久植物就黄的黄、枯的枯,让领导颇为不悦。朋友给唐先生出点子,要他去专业的花卉租赁公司租花,还能享受免费保养!“植物换季的时候,租赁公司还可以免费更换,很方便。”唐先生对记者说。
商家:花卉租赁持续火热
“现在每天起码要接十个普通市民的咨询。”成都心怡花卉公司的马先生告诉记者,越到年底生意越好,每天都要忙着下单发货,还要接到无数的咨询电话,简直让他“分身乏术”。
马先生说,以前他们主要经营花卉植物销售业务,生意一直比较平淡。后来看到浙江等地花卉租赁业务火爆,便开始尝试向花卉租赁转变。谁知这一“转”,便带来了滚滚商机。“现在每个月收入少说都有5000元,来租花的人太多了。”马先生笑着说,现在接近年底了,许多单位都要召开团拜会、总结会等等,需要各种花卉植物来装饰会场,因此每天都有很多人和单位咨询。“大型公司、企事业单位、银行以及宾馆酒店都是我的主要客户,有些还是老客户。”
据了解,成都目前租花的形式分为“点租”和“配租”两种。“点租”完全按主人要求出租,“配租”则由花工设计组合后出租。
价格:每月20元闻花香
据四川省花卉协会统计,成都一年的租花消费已达上亿元,并且呈逐年扩大之势。
该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花木租摆业务指的是,用户只需根据需要列出清单,交付一定押金,告诉地址,花卉公司就会送花木上门,并定期上门提供浇水、施肥、清洁、修剪、杀虫以及搭配等服务,也可根据用户特殊需要提供应急服务,更换品种,甚至达到一天一个品种。对不便上门护养的,则向用户传授浇水、定期换位和养护等知识,而收费则是按售价的25%出租、再加5%的护理费。
成都伊甸园花卉公司工作人员称,他们一般都是20盆花卉起租,价格为每盆1元/天。“租一天可以,租一个月也行。”据了解,成都市花卉租赁费用按植物大小计算,市价为小盆的为20元,大盆的30元。
租赁期间出现病虫害咋办?一些花卉租赁公司表示,会在一个星期内免费上门给植物做保养,如果花开过了还可以免费更换新的植物。只要客户租回去以后,浇水施肥都可以不用管,会有工作人员上门服务。
推荐阅读:
专家:养花有助身心健康
“养花不仅可以美化居室环境,还可以陶冶情操。”四川省花卉协会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在居室内种植花草,能够净化空气,排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改善人的身体素质。他介绍说,居室摆放花草也有讲究:阳台上,只要空间允许,多种点绿色植物并没关系;而室内不仅要考虑空间,还要考虑植物在室内也要进行光合作用,要呼吸。卧室一般封闭得多,植物摆放的数量也不宜太多,而客厅一般摆放两到三盆就可以了。
延伸:家庭租花市场看好
记者采访中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目前成都大多数花卉租赁公司要么把零租门槛提得很高,要么就干脆不做零租。“个人租一般租得很少,但我们一样要上门做保养,租赁费用根本就不够路费和维护费用。”一家花卉租赁公司负责人说。
但经营花卉租赁业务3年的熊先生认为,虽然这部分市场因需求不多,成本较高而有待开发,但随着人们居住环境的迅速改善,这将是花卉租赁行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个人家庭花卉租赁存在不少商机。
他表示,“只要能够帮助市民选好合适的花卉品种,通过小区物业或直接为社区居民、业主提供花卉租摆服务,以小区为单位分摊花商的养护成本,家庭花卉租摆市场,将会拥有无限商机。”
推荐阅读:
(来源:消费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