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2月14日消息: 还有半个月,张友宏亲手栽种的康乃馨就可以采摘了。看着自己创业的成果,张友宏笑容满面,他承包的两个温室大棚,将为他带来近13万元的收入。张友宏是云南石林锦苑花卉大学生创业园区的一名创业者。2008年大学毕业后,农学专业毕业的张友宏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创业项目,一个偶然的机会,学校老师推荐他加入锦苑花卉大学生创业园项目。
“这个创业园的模式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吸引力太大了。”初尝甜头的张友宏说,“这个项目不仅降低了我们初次创业者的风险,还能保证我们有收入。”
据了解,锦苑花卉大学生创业园项目主要依托昆明石林锦苑花卉产业园为平台,采用吸纳大学生入园、政府扶持、企业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模式,帮助大学生创业。按照创业园区的规划,创业项目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见习期,锦苑公司在省内主要高校招募农业相关专业及热爱花卉行业并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在园区进行3~6个月的见习,大学生将接受花卉种植、花卉文化、市场营销等一系列的培训,基本掌握从事花卉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每月还能得到600元生活补助;第二阶段为试创业期,经过系统培训之后,大学生们在创业园专家的指导下独立承包大棚进行花卉种植;第三阶段进入创业期,创业园协助大学生成立自己的公司,帮助大学生申请创业贷款,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各种生产资料。最终,创业大学生种植出来的产品由创业园统一收购并销售。
张友宏接受培训后,就承包了两个温室大棚,开始了独立运作。从播种、施肥、抹芽到病虫害防治,张友宏不敢有一点马虎,每天在大棚里至少工作八九个小时。“夏天最难熬的就是大棚里的高温,让人喘不过气来。”创业的艰辛让张友宏记忆犹新。
经过4个多月的精心种植培育,张友宏终于感受到了什么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算了一笔账:一个大棚是3.8亩,康乃馨为一年两季,按照创业园的收购价,他的两个大棚半年的收入就在12万~13万元,纯利润至少5万元。“我当时投入了10万元,包括承包大棚、种苗费、人工费等,一年就能收回成本,我们与创业园签了3年的合同,后两年的利润空间会更高。”张友宏说。
像张友宏这样进入创业园的大学生已有30多人次。一个半年前进入创业园区的大学生表示,除了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前景,他更为看重的是园区降低创业风险的举措:“一个大棚的建设成本要20万元,还不包括每年的折旧费用,而创业园租给我们每年只要1万多元。花卉种植的最大难题是技术,园区会定期派专家对我们进行技术指导,随时帮我们解决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每一个大棚里都挂着一个温湿度记录表,每两个小时记录一次,每周末专家都会与我们一起分析这周温湿度变化对花卉生长的影响。我们只管种好自己的花,不用操心销售、物流等一大堆头疼的问题。只要花的品质好,创业园就会以高价收购。创业园提供的专业化服务解决了我们自己独立创业无法克服的困难。即便在这里创业失败,我们也学到了一门技术,出去也好找工作。”
“公司一直在创业园里贴钱,目前已投入3000万元进行基础建设,建成标准化鲜切花种植大棚600亩。如果公司自己种,利润会更高,但公司考虑到大学生创业失败率比较高,申请这个项目,自己搭建平台,还能解决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锦苑花卉产业有限责任公司行政人力资源总监舒洋坦言。
对于创建创业园区的初衷,该公司董事长曹荣根的眼光似乎更为长远。尽管云南省去年的花卉产业总产值达176亿元,鲜切花产量占全国6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让曹荣根担忧的是,如此大的花卉市场却面临着技术瓶颈,95%的品种来自国外,即便交花卉专利费,因存在着品种竞争,国外的花卉巨头也不一定出售好品种,而长此以往,中国的花卉市场将逐渐沦为世界初级花卉产品的生产地。
“近20年来,花卉种植以个体农户为主,产业基础差,支撑产业发展的人才力量严重不足。花卉的竞争,要有良好的人才定位。我们就决定搭建一个创业平台,为云南培养花卉人才,探索一条大学生创业与花卉人才培养相结合的路子。”曹荣根说,创业园区的100名大学生若只有20个成功,若干年后就是20家企业,这对云南的花卉市场有着巨大的带动作用。
曹荣根说他有一个愿望:凭借花卉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昆明能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亚洲的花卉中心。“从创业园走出的成功者和他们的企业是对这个产业基础层次最有力的提升,满足云南若干年后对花卉人才的需求,让花卉真正成为云南的‘美丽产业’。”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