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2月18日消息:他们不是农民,却也默默地和泥土打着交道,他们培养出美丽的花花草草给人们带来愉悦的享受,自己却躲在不为人知的幕后,这就是园林工作人员。15日,记者采访了济宁市南郊动植物园的园林工程师杨同梅,她今年40岁,1991年从山东省林业学校毕业,从事园林业已有19个年头,现在担任中国花卉协会荷花分会理事、中国风景园林协会菊花分会理事,曾获得了济宁市劳模、“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参加全国菊花展头一次就捧回仨金牌
倍感自豪!
谈起19年的园林培植工作,杨同梅最自豪的,就是2004年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中国菊花展览会。那是济宁第一次参加这种全国性的花展,在那么多作品中,他们展示的三样作品“孔子列国行”、“大立菊”、菊花盆景全都获得了金牌,济宁菊花的名气一炮打响。
“其实我们济宁培植菊花的历史很悠久了,只是当时的牌子一直没有打响。”杨同梅说,上海作为菊花展的举办方四处邀请参加方,来到山东省后直接去了青岛等大城市,根本没想到济宁,后来青岛的同行提到济宁菊花也不错,才有了这么一次展示的机会。说起那时很不容易,上海消费高,杨同梅和同事们为了节约经费,直到菊花展开幕的前一个星期才赶去收拾展位。而且组委会对“小地方”的实力也存有质疑。这使有的同事很丧气,甚至说要不还是回去吧。“不行!怎么能这样回去?!”
杨同梅抱着“背水一战”的心态,开始努力布展。一棵“大立菊”竟要用1600多朵“龙玉”、“黄石公”等菊花。当时菊花等展示材料用12米的火车集装箱装了3大车,同行的4辆汽车也装得满满的。杨同梅和同事每天早上6点到会场,一直忙到凌晨1点收工,后来为了赶时间加班到凌晨三四点,熬得双眼通红、身心疲惫。“我一个月下来,瘦了6斤。” 她笑着说,“全当减肥啦。”
开幕那天,济宁的作品“孔子列国行”、“大立菊”、菊花盆景等一下子引起了全场的轰动。尤其是“孔子列国行”前更是人山人海,叫好声此起彼伏。组委会非常佩服,还专门为他们这匹“菊坛黑马”的作品提供水源,甚至为“山东大汉”们准备两份午餐。从那以后,全国性的菊花展开始积极地邀请济宁参加。说起那时的情景,杨同梅一脸的激动:“与之前的辛苦相比真是从地狱到天堂啊!”
记者看到在杨同梅的办公室内挂着一幅很漂亮的图片,在一片花团锦簇的菊花盆栽中,一个照壁上面有着栩栩如生的彩色车马载着人在奔跑,杨同梅告诉记者这就是当时“孔子列国行”的作品图。彩色的车马和人物全是菊花组成的,像浮雕一样呈立体状,利用镂空拼接等技术与展板组合而成的,展板后面全是栽培菊花的大缸,整个作品高3米,长13.6米。记者了解到,接到参展消息后,杨同梅和同事们足足准备了近一年的时间,利用黄蒿(一种野生草,有着发达的根系和茎)嫁接菊花小芽,一边让其生长一边嫁接,使用扦插、拉制等手法,打造出车马人物等造型轮廓。杨同梅说,这个作品不仅造型独特美观、技术含量高,而且融入了孔孟文化。
花草出了自家门还得“管闲事”查看
就是操心!
记者询问当初为什么学园林,杨同梅说那段时间正好大兴安岭失火,全国对林木损失方面的报道比较多,自己想着能为此做点什么就读了林业学校,而且本身自己就喜欢培植花草。“兴趣爱好是最大的老师”,不过选择这一行,整天与不会说话的植物呆在一起,就要耐得住寂寞,当时园林方面的小伙子找对象都不容易。
杨同梅告诉记者,每棵培养的花草都像自己孩子一样,她对“他们” 投入了“妈妈般的爱。”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生物特性,像孩子的脾气一样,家长要摸透了,才好教育孩子培养他们成长。 “杨同梅说,长期的实践使她深知预防的重要,哪些花草容易在什么时候生病虫、生杂草,她都能及时地去除,从来没有让花草因为病虫害、寒冷等受过损失。为了培植好塔菊,她敢一个人爬上6、7米高的梯子去操作。有次徒弟在除杂草时,把花苗给拔了,剩下了杂草,杨同梅心疼自责了好久,从那后一般都是亲力亲为。
为取得栽培真经,杨同梅还不断地学习、研究,先后到开封、北京、上海、武汉、南通等地拜师学习、开拓思路。她告诉记者,自己曾为了拜一位80多岁的菊花老师傅,被整整“考察”了三年,因为菊花被视为“隐士之花”、“君子之花”,人品如菊品才能合格通过。
看到花草从一点点的温室小苗长成美丽的大苗,杨同梅心里别提多高兴,同时又带着丝丝不舍,因为长成以后这些花草就要被运出去,去装扮我们的城市。“有点像闺女出嫁时妈妈的心情。”她说。正是出于这种感情,杨同梅没事常会去花草的摆放地点查看,一遍遍地告诉摆放处的管理人员该怎样打药,施肥,让花草持续的时间更长久,让花草长得更漂亮。有的人就说她“爱管闲事”。“哎,没办法,因为是自己拉扯大的,就是操心。”杨同梅笑着说。
女儿想念妈妈了就趴在枕头上闻气味
多少心酸!
据介绍,起初济宁的花草绿化并不多,花草的生产量从最初1万余盆到现在的120万盆;从最初的在太白广场摆放一个景点,到现在花卉布满广场、绿地、大街小巷;从最初市民只能在国庆节赏花,到现在一年四季鲜花不断。杨同梅说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亲身体会见证着济宁园林事业的巨变,而这些巨变背后也凝聚了她无数的心血和汗水甚至泪水。
杨同梅说,她刚生了女儿不久,正是市里重视苗木花卉的时候,花草的需要量非常大,当时有两个培植基地。女儿正在吃奶,为了不耽误工作,她一天要骑摩托车走15里路,在基地和家之间来回奔走,冻得两个膝盖现在落下了毛病。女儿五六岁的时候,杨同梅经常在基地忙活到很晚,回家时孩子已经睡着了。有时还要出差去外地学习、参展,一走就是一两个月。“有次孩子她姥姥发现孩子怎么也不说话,就趴在床上一动也不动,后来一问才知道孩子想妈妈了,专门趴在我的枕头上闻妈妈的气味……”说着说着杨同梅的眼泪流了下来,对孩子和家庭,她表示亏欠了太多太多。
在她干出成绩的同时,也遭到了一些流言飞语,让她倍感委屈,那又是什么支撑着杨同梅一直没有放弃?有件事情,杨同梅记得很清楚,有一年“七一”,济宁下雨非常厉害,眼看着基地快要长成的花草全泡在水里,她很是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这时园林局领导发出号召:每位党员都去搬花草,最后所有的花草都没有损失被转移到安全地带,而大家都淋成了落汤鸡。杨同梅说那分感动一直到现在,有领导和大伙的支持理解,还有什么委屈?
女儿长大后的懂事,也让杨同梅很欣慰。一天,孩子忽然抱着她亲了一大口说:“妈妈,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原来孩子和同学们到新世纪广场游玩,那里摆放了自己培植的花卉,女儿的同学们都对女儿竖起大拇指称赞羡慕,女儿也以妈妈为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