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2月8日消息:昨天,全球目光都转向了丹麦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正在这里召开。全球各国、各利益集团将在12天的会期内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安排及其背后的经济与政治等利益而讨价还价。
“这是一个最先由科学家推动而后引起大众和政界广泛兴趣的话题,是各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重构世界利益阵营的角力场,是一场二战后将全世界都拉进来的国际大谈判。”有媒体如此描述正在进行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
森林也必将成为此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因为吸收二氧化碳,其生态战略价值得到重新认识与发掘。为应对气候变暖,与直接减少传统化石能源消耗从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相比,在已然成为气候变化“重灾区”的城市,营造城市森林的空间将更为广阔,对发展城市森林而言是一个大大的利好。
人类工业活动导致气候变暖
气候变化,也许是贫困之外最具全球性的又一个话题。毕竟,大幅削减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暖,有效阻止或应对地球温室效应加剧所带来的气候灾难,是全球不分地域、种族、宗教的共同责任。
有人说,这是“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无论各国能否在此次哥本哈根会议上为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减排目标及其安排达成共识,植树造林无疑都是大力开发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并减少化石能源使用之外的又一切实可行方案。
在城市,尤其如此。这不仅是因为城市是人类活动最密集的区域,已然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灾区”,而且还因为在全球范围内,城市规模正急剧扩大,城市人口也将更加密集。
人类活动增多、工业化程度提高,正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最重要因素。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气候变暖的事实是不容置疑的。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使得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明显增加,未来100年,全球地表温度可能升高1.6摄氏度~6.4摄氏度,由此造成的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洪涝干旱等,将直接威胁人类生存、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
城市热岛是全球变暖的缩影
也许有人对全球变暖无法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城市大气环境及其整个生态环境的变化来感受这一点,获得相关认识。
现在,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越来越突出,由于机动车数量增长很快,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增加。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氮氧化物污染较重,交通干线两侧一氧化碳严重超标。城市道路拥堵使机动车行驶常处于怠速状态,加剧了尾气污染。
机动车之外,城市大气污染还来自于其他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有报道称,全国城市居民燃气普及率只有60.2%,相当多的城市仍以煤炭为主要民用燃料,大量燃煤造成煤烟型污染,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占21%。
其他形式的能源如电力也并非都是清洁、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同样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比如火电,而城市电力消耗正在猛增。
正如全球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洪涝干旱等灾害一样,大气污染往往也与城市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相辅相成。据报道,1998年全国生活污水首次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使城市水环境恶化,城市河道成了纳污沟,甚至一些城市的饮用水源也受到污染。
生活垃圾未得到妥善处置,更严重影响地表水、地下水的环境质量。据报道,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清运量约1.18亿吨,仅有60%得到不同程度的处理,每年有7900万吨生活垃圾简易填埋或露天堆放在城市郊区、江河沿岸。此外,噪音污染亦不容忽视,作为主要噪音污染源,交通对城市噪音污染占70%~80%。
不难看出,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聚居区,因为高度密集的人类活动,我们生活的城市也在变暖,变得越来越像一座“热岛”,而这也正是全球变暖的一个缩影。对此,我们该如何应对?
推荐阅读:
营造城市森林空间更为广阔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无疑最关键。
11月27日,在美国宣布减排目标之后不到24小时,中国政府便作出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声明,与此同时,宣布了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
据新华社发布的消息,为实现减排目标,“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等行动,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显然,应对气候变暖,森林被寄予厚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最直接的手段是降低能源消耗,但如果森林能够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我们的发展空间会更大。”有专家说。减排之外,人类还需要更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在城市尤其如此,因为期待城市能耗总量下降似乎并不现实。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规模扩大,毫无疑问,城市人口会越来越多。也许,每个人的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会下降,但总量上升应该是必然趋势,就正如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提高并不足以抵消汽车总量上升所带来的排放增加一样。
也就是说,即使城市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可能也并不足以降低排放总量。与之相比,营造城市森林的空间则更为广阔。
在城市,在节能减排之外,要尽可能消除每个人的碳足迹,降低城市对整个气候变化的“贡献率”,不能不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提高城市森林总量与效益,以充分发挥其吸收温室气体的生态效益。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中国林业科学院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张小全介绍,中国正在做2005年的森林温室气体吸收清单,大概要2011年才会出来。但中国现有森林大概能够吸收11%的二氧化碳,以2005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56亿吨计算,大概能吸收6亿吨二氧化碳。
人口密集的城市是温室气体的“主产区”,需要更多森林。随着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市森林的发展显然需要迎头赶上。毕竟,过去一段时间,人们对从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来开展城市森林建设的认识并不到位,将绿化建设的不少精力花在城市美化上——绿色植物吸收温室气体、改善生态等功能被漠视。这种思维模式急需从根本上改变。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