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亿元花得值不值 江宁织造府博物馆建设引发争论[评]

2009年01月08日 09:46光明日报 郑晋鸣 沈兰

江宁织造府博物馆

江宁织造府博物馆

中国园林网1月8日消息:新年伊始,南京的红楼梦“大观园”——江宁织造府博物馆刚刚向世人一展芳容,该项目从耗巨资
7亿修建博物馆到在江宁织造府遗址上修建筑,都引起了大众的热烈讨论。

争论一:7亿巨资从何而来?

在先前的报道中,媒体在宣传时很少提及江宁织造府再造工程的投资方,这也使得一些未摸清情况的人们以为是政府财政投资,不少网民表示:“七个亿的人民币可以让多少大学生就业,可以解决多少民生问题,可以建多少所希望小学啊!”

对于花7亿元值不值得的问题,江宁织造府博物馆馆长徐湖平解释说,江宁织造府是由浙江广厦集团具体负责投资建设的,没花政府一分钱。其中买地加契税,浙江广厦集团就投入了1.8亿元。随后,该集团又投入4亿元用于整体建设,目前园林总体结构已完成80%,随后还要内部装修、购买展品和布展,总费用应在7亿元左右。“江宁织造府的建设,广厦集团是看中了红楼梦的文化品牌,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等于是慈善事业,它不是文保单位,只是民营博物馆,是广厦集团对文化产业的投资。”

争论二:花巨资复建一个“假古董”值不值?

不少民众认为,江宁织造府虽然1984年就发现了遗址,但“遗址上已一片空白”,现在,非要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间“再造”出来,最终的结果恐怕是:建起来勉为其难,看上去不伦不类。况且文化的传承在于文化的精髓,如果精髓丢了,躯壳也就没有价值了。有人甚至说,广西2亿元红包,温暖了300万人,南京7亿元工程只建起了一个园子,实属劳民伤财。

针对传言中红楼梦“大观园”复建的问题,徐湖平说,当初建江宁织造府并不是心血来潮搞的工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施行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江宁织造府遗址被发现时,众多红学专家和学者就联名呼吁保留江宁织造府遗址,当时由于缺乏条件,这一愿望没能实施,现在有条件了,南京古都学会专门进行了深入调研,整合了各方意见后才决定建设。当记者介绍有公众反映江宁织造府是一个“假古董”时,已步入花甲之年的徐湖平显得有些激动,他说:“江宁织造府再造工程不是复原《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重新建设,完全建立一个新馆,每个人心中都有他自己的大观园,我们只是把具有南京特色的元素、符号在这里体现,传承一种文化,塑造一个旅游文化产业品牌。”

争论三:再造江宁织造府有何价值?

还有网民表示,虽然江宁织造府可能是旅游经济的一个看点,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所谓旅游经济的看点,早在太平天国时期就被战火损毁殆尽。7亿元巨资再造的江宁织造府,用现在的时髦话说,叫山寨版,是假文物。假文物,无论多么美轮美奂,已然失去了文物价值。人为再造的虚假旅游胜地能否带来旅游繁荣,是要打一个问号的,用7亿元巨资再造的山寨版江宁织造府如果遭遇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局面,谁来担这个责?

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南京大学教授吴新雷对记者说:“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不要保存历史的文脉,不要保存的话,就去开个商场算了,文化是需要建设的,南京是曹雪芹的家,这不是去再造江宁织造府,也不是复建,而是建一个纪念曹雪芹的博物馆,有些人没有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可能对这个重建的意义有些误读。”至于博物馆今后如何运营,徐湖平表示,主要依靠博物馆自身以馆养馆和广厦集团的继续投资,加大对有关《红楼梦》、皇家文化等相关文化产业的开发。“参观后吃个红楼宴,饭后给你画个梅兰竹菊,盖上江宁织造府博物馆的纪念章,然后再看一场昆曲演出。当然,也要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例如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聚拢人气。总之,要利用博物馆蕴含的文化来进行商业开发,实现以馆养馆。”

记者感言:

公众越来越关注民生,这是好事情。但由于信息来源的局限,这种关注有时会失于盲目或跟风。花7亿元再造江宁织造府耗资实属巨大,在当地百姓看来,如果企业只是通过投资达到赢利目的,尚在情理之中;如果不为赢利而仅仅是将7亿元巨资投资慈善事业,则“很难让人信服”。南京市有关领导表示,江宁织造府博物馆属于民营性质,官方不会发表任何言论。还有一些南京老百姓对此的评价是:江宁织造府博物馆如果能挖掘出本地红楼文化特质,找到一个和南京旅游文化市场的最佳结合点,并与长江路上其他景点连成一串,构成一条历史、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文化长廊,也许能成为南京走向国际的一个支点。

 江宁织造府博物馆

江宁织造府博物馆

关于江宁织造府博物馆的三点思考

南京市的江宁织造府博物馆落成了。消息一出,各界哗然,反对声一浪高于一浪,这恐怕是雄心勃勃的工程决策者意料之外的。

纵观各种意见,焦点主要汇聚于南京市投入7亿元巨资复建江宁织造府值不值。

在笔者看来,这个问题包含三层意思。

其一,江宁织造府博物馆是对江宁织造府的复建吗?

这里必须厘清一个概念——复建。在文物界,“复建”是指对古代建筑的复制,必须完全按照文物的原形制、原结构,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即“四原原则”)进行。复建十分强调“原真性”,所用数据都必须是来自原文物的真实信息,也就是说,复建出来的建筑可以归为文物。“重建”与“仿建”对原真性和四原原则没有硬性要求,因而建成的建筑只不过是仿古建筑,它们都只有与文物本体相似的外形而完全不具备任何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价值,没有任何文物价值。这也就是“复建”与“重建”、“仿建”本质上的区别所在。

从现有的媒体报道看,博物馆是由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设计的,虽然其中大量使用了与江宁织造府相关的历史信息,但不是当年织造府的原真信息。所以,江宁织造府博物馆并不是复建的江宁织造府。

概念廓清后,网民关于江宁织造府博物馆会引发在遗址上复建热的担心也就迎刃而解了。笔者妄测,之所以公众、媒体有此疑问,是投资方或决策方为了突出“红楼梦”的品牌价值,在宣传中无意或故意混淆了这一概念。

其二,博物馆建在遗址上,会损害遗址吗?

一般来说,遗址类博物馆有两种,一种是在遗址原址上建的博物馆,如秦兵马俑博物院、汉阳陵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另一种是在遗址区外建的,如三星堆遗址博物馆、良渚遗址博物馆。而江宁织造府博物馆是建在江宁织造府遗址上的,无疑属于第一种情况。国家规定:列入国家各保护级别的遗址,如需建造地面建筑,必须向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报批。

据悉,江宁织造府遗址属于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兴建江宁织造府博物馆是经过江苏省文物局批准的。目前也没有对当地遗址造成破坏的报告。毋庸置疑,作为省一级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江苏省文物局有足够的能力来判断一项建筑工程是否会对相关文物造成损害;我们也没有理由妄测,省级文物主管部门会明知有损文物安全却依然批准工程进行。

另外,吴良镛先生始终关注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为此倾注过大量心血。出于对这样一位懂文物、爱文物的老专家的信赖,笔者坚信,他设计的工程应该不会损害遗址。

其三,建一个博物馆需要投入7亿元吗?

笔者在网上查了一下近些年国内新博物馆的建设成本,发现很多市级博物馆投入均在两三亿元左右,如2006年10月开放的苏州博物馆,投资4.2亿元人民币;至于省级博物馆的费用就更高了,像2005年12月投入使用的首都博物馆新馆,建筑工程投资为7.8亿元。如此说来,考虑到日益上涨的地价、建材及其他成本,江宁织造府博物馆投入7亿元也并非“十恶不赦”。

此外,从报道中得知,这7亿元并不是政府的投入,实际是一方打出红楼品牌,一方认可并投资,属于民间资本运作。如果这个投资方是拿7亿元盖了一个楼盘,还会有这么多人关注吗?恐怕即使有关注者,也不过评价一句“大手笔”就了结了。

如今7亿元花了,博物馆也建成了,仅仅讨论是否值得似乎已经于事无补。与其如此空谈,不如就博物馆开放后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出些主意。毫无悬念,如此大规模的博物馆,仅每年的运营、维护费用必将是一笔以千万元计的开销,这钱是靠博物馆自己挣呢?还是国家补贴呢?或是企业投入呢?这才是反思之余目前最需要大家思考的事情。

七亿造“假古董”意欲何为 议江宁织造府再造工程[评]

江宁织造府揭“面纱&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