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没有国花—— 关于国花评选的种种争论综述

2009年02月17日 14:19中国绿色时报陈廉

中国园林网2月17日消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这个地球上惟一没有国花的大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样一个事实,急坏了不少人。譬如,已经是91岁高龄的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俊愉院士就是一个代表。他甚至放出话来,在他有生之年,中国如果评选不出国花来,他死不瞑目!

看起来,这个问题已经显得非常迫切。但是,据记者掌握的情况,这是一个很不好解的结。其中的争论很多,有些甚至是很尖锐很复杂。国花评选为什么这样难?到底有哪些矛盾和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然后大家一起来出主意想办法。

评选标准之争

之所以一直没有选出国花,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在国花的评选标准问题上始终存在很大的分歧。1994年,中国林学会曾经拿出一个国花评选的标准,认为国花的评选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分布要广泛,二是外观要漂亮,三是要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四是要具备一定的经济价值。

但是,这个标准刚一出台,马上就有学者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分布要广泛”的要求不妥。因为大家喜欢的未必就是分布最广泛的物种。他举例说,大熊猫分布并不广泛,但它却是人人喜爱的国宝。同样的理由,“外观漂亮”也不宜作为硬性规定。因为“漂亮”与否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中国地域广,人口构成复杂,各民族对美丽、漂亮之类的看法传统上存在很大差异,这样的要求显得意义不大。

这位学者指出,文化内涵更是博大精深得不得了的东西,不是一两种花卉所能承载得了的。他举例说,信奉“中庸之道”的儒学是一种文化,而反中庸的法学也是文化的一种,你说他们孰优孰劣?至于说到经济价值则更是牵强附会。杨树经济价值高吧?但是它不能称为国宝。珙桐谈不上什么经济价值,但它确是十分珍贵的国家稀有树种。

后来,在一次关于国花评选的研讨会上,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其修正为八条标准:一是要原产地在中国,地地道道、土生土长;二是要为广大民众所熟知,人见人爱,雅俗共赏;三是其姿态、特性等能反映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性格,是一国的精神象征;四是在中国文化史上要有自己厚重的文化内涵和独到的文化体系,能代表中国风范;五是要分布广泛或者有广适性,使各地都能养植;六是用途要广泛;七是要兼顾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能在56个民族中犯忌;八是应考虑我国两岸四地的现实情况。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样一个标准比前面的四条标准更苛刻,要求更高,要全面加以满足,简直是不可能的。不说别的,“人见人爱”,你说哪一种花能够做到?“使各地都能养植”,又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呢?

有人说,国花评选不必搞得那么复杂,没有必要搞什么系列标准,只要突出一点,可以不及其余。他举例美国当年评选国鸟的情况作为佐证。1782年,出于当时的形势需要,美国政府指定白头海雕为美国的国鸟,因为它外观威武、身姿矫健、性情凶猛,最能代表勇猛、力量和胜利这样一种美国需要的文化。美国在评定国鸟时采取的是一种“独裁”式的指定方式,并没有体现什么民主,可是却为一向崇尚民主的美国民众所接受,为什么?因为它的大方向正确。对此,我们完全可以仿效。只要我们选择的国花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所需要的精神特质,什么方式最简捷就用什么方式来评选好了,最终都能为国人所接受。

可是也有人说,国花,国花,是代表全国人民共同意愿的花,应该让最广泛的民众拥有话语权、表决权、参与权。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拟定严格的评选标准、评选程序与评选办法,并以必要的方式予以确认。否则,就不能体现全国人民的意愿,就够不上档次与权威性,就会乱套。

针尖对麦芒,丝毫不退让。在国花评选标准问题上,现在仍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单国花与多国花之争

在国花评选过程中,争论最多的是评选单一的国花好,还是评选两种国花好?甚至是四种国花或者五种国花或者更多国花好?这里面的争论十分激烈。

全世界约有花卉3万种,而原产我国的就有1万~2万种,因此我国享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世界许多国家的园林产业支柱都是“华花”,尤其是欧洲国家,更为此赞誉为“没有中国的花卉,便不成其为花园”。

可能正因为原产于我国的特种花卉品种太多,所以评选国花比别的国家就更加众口难调。旧中国的历史上有过两次国花问世的记录。1903年,当时的清政府掌门人慈禧太后效仿外国敕定牡丹为国花,故1915年版《辞海》称“我国向以牡丹为国花”。1929年,在尚未完全推翻清政府的前提下,当时的民国政府外交部和教育部便将梅花指定为国花。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一直没有国花。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评选国花的工作才正式启动。1982年,陈俊愉院士在《植物》杂志上发表了《我国国花应是梅花》一文,在当时引起了较大反响。香港明报很快就发表了社评,赞成其主张。

但是,随后,另一个强大的声音就出来了。许多媒体纷纷发表文章,他们说,梅花傲霜斗雪、花自独艳,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固然重要;但是,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表达了国人对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也当之无愧。于是,1988年,陈俊愉先生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正,主动提出以梅花、牡丹作为中国的双国花。

双国花的提出,得到了一些人响应。2005年,陈俊愉院士在一次院士大会上,呼吁院士在《关于尽早确定梅花牡丹为我国国花的倡议书》上签名,意在利用院士的影响力,让国花早日选出。结果有104位院士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中国农业科学院方智远院士在一次科普讲座上明确表态:“梅花是坚贞不屈的精神象征,代表精神文明;牡丹意味富贵,代表经济繁荣。梅花产于华南,牡丹生在华北。一南一北双国花,既有精神文明,又有物质文明,且有利于一国两制。因为台湾现在还有‘国花’,那就是梅花,是从中华民国沿袭下来的。”

没有想到的是,方智远院士的这一席话却引起了一场风波。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何祚庥院士在得知这个主张之后对《北京科技报》记者表示,双国花有一大疏漏!那就是“双国花”的主张者,往往把梅花排在前面,也就是指“梅花、牡丹花”,而不是指“牡丹花、梅花”。“这是一个尖锐的政治问题,为什么要把台湾所沿袭的原中华民国的梅花,排在牡丹花的前面呢?”何祚庥说。

“把牡丹花和梅花评为国花,根本就没有所谓的顺序问题。所以也不存在什么政治问题。”陈俊愉院士告诉《北京科技报》的记者:“国花是指以自己国内特别著名的花作为国家表征的花,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象征,虽然不写入宪法,但为各国人民高度重视,反映了对祖国的热爱和浓郁的民族感情,并可增强民族凝聚力。一国两花在世界上并非没有先例,日本就是以菊花和樱花作为双国花,墨西哥也是以仙人掌和大丽花作为双国花。在一个市里,双市花更是司空见惯。比如北京就以菊花和月季为双市花,无锡则以梅花和杜鹃为双市花,所以我认为双国花是可行的。”陈俊愉说。

对于陈俊愉院士极力主张的双国花方案,“牡丹派”掌门人之一、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副会长秦魁杰提出质疑:“真的有必要搞两个国花吗?在100多个有国花的国家当中,真正选了2个国花的不到10%。比如在日本,日本皇室的国花是菊花,但是民间公认的国花是樱花,双国花一个代表皇室,一个代表民众,这和日本的历史传统有关。如果我们也选出两个国花,它们各代表什么?太分散了反而不好,选择一种国花才不会分散寓意。”

西安花卉学会常务理事李继瓒教授也坚决反对一国两花。他认为,国花如同国旗一样,只能有惟一的一种选择。他赞成牡丹入选。“因为牡丹全科属于保护植物,有利于促进生物的多样性。”

2005年9月20日,中国园艺学会、北京园林学会和上海风景园林学会联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国花评选研讨会”。会上,大部分代表支持选牡丹、梅花为我国的“双国花”。但也有不少人仍然坚持应该推崇“一国一花”。与此同时,中国花卉协会召开了一次国花评选专家座谈会,结果多数专家赞成一国一花,即牡丹,只有少数人赞成一国两花或一国多花。

在“一国一花”还是“一国两花”的争论处在无休无止的局面时,有人另辟径溪提出了“一国四花”新设想,即以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分司春夏秋冬四季。又过了一段时间,在此基础上,综合了各种因素和各方面专家学者的意见后,又有人进一步提出了“一国五花”的新主张,即以“一主四辅”五种花同为国花——牡丹为主国花,兰(春)、荷(夏)、菊(秋)、梅(冬)为“中国四季名花”。此外,还有人提出了更大胆的设想,认为中国应该评选出12种国花来,每月一花。

这些看似周全的一国多花方案,同样引来不少问诘:“一个国家评选四种五种国花,世所罕见。为什么不评它个十种八种百种千种,这样岂不是更加方便?”

关于单国花与双国花和多国花之争从来就没有停息过。

牡丹派与梅花派之争

2005年的全国“两会”上,来自武汉的9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议案,“将梅花定为中国国花”。而与此同时,来自河南洛阳和山东菏泽的全国人大代表则再度提出“尽快将牡丹确定为国花”。“梅花派”和“牡丹派”针锋相对,旗鼓相当、势均力敌。这种情况,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每年的全国“两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