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染戈壁”——格尔木市植树造林纪实

2009年02月18日 08:59青海新闻网湘君 王启瑛

中国园林网2月18日消息:“青藏咽喉”、“戈壁新城”、“新兴工业城”、“中国盐湖城”……自1954年建政起,格尔木就伴随着历史的进程,有过许多彰显特色的别称,但很少人用过“戈壁绿洲”来形容她,因为即便是在不算太远的20年前,除了市区那些“泡”在水里的少量行道树外,格尔木几乎被周边的茫茫戈壁所包围。

以往,一年到头不见一滴雨、一片雪,这在许多不算太老的格尔木人的记忆中,是常有的事。于是就有了被称为格尔木“几大怪”之一的“女人们夏天戴口罩”之说。

“河流密集的地方”——这是“格尔木”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按照一般推理应该是个草木茂盛的好地方。但由于地处亚欧大陆中心地带的柴达木盆地南缘,属典型的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年降雨量不足40毫米,而年蒸发量则高达1000毫米;同时境内土壤多为风化岩和沙粒组成,即便由雪山融水形成的河流较为密集,但大多渗入地下,地表干燥且盐碱化程度较深,因而植被稀疏、绿色难觅。虽然第一代和第二代格尔木人用尽汗水“泡”活了许多树木,但由于成本高、代价大,植树造林在很长一个时期也仅限于市区庭院和部分地段,周边依然环绕着无际的荒漠。改革开放以来,格尔木市以其独特而巨大的资源优势,在全省经济建设和工业化进程中崭露头角,并快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同时成为国家级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主战场。工业化带来的直接效益使地方财政不断壮大,有了一定的财力支撑,绿化家园、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强烈愿望即刻被点燃。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周边造林和城市绿化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点工作,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同时,市政府对绿化工作的财政投入逐年加大,从最初的年投资几十万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7600万元,在此基础上,今年又增加了6000万元,使年绿化投资总额达到了创历史新高的1.26亿元。

“虽然资金上有了一定的保障,但在戈壁荒漠上种树的难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市林业环保局的工作人员这样对记者说。

首先是在苗木的选择上。由于海拔高、风沙大,加之土壤贫瘠和盐碱化,许多外来树种在这里难以生存。近年来,林业部门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基本掌握了格尔木地区植物生长的特点和规律,并确定了一批适应戈壁荒漠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如新疆杨、东北红柳、青海云杉、旱柳、沙枣、柽柳、棉柳、樟子松等。同时开展了适生树种和乡土树种的培育,2007、2008两年共建设苗圃200多亩,培育各类苗木181余万株;园林部门也引进培育了各类乔灌木、花卉、景观树100余万株。

在茫茫戈壁上植树造林,最严重的问题是缺水。据林业部门的技术人员介绍,由于格尔木经济发展迅猛,工业和农业用水量急剧增加,地下水位已降至150米以下,掘井灌溉的成本比过去提高了几十倍;使用地表水则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开挖渠道,但渠道渗漏也十分严重,入水口大流量的径流往往需要好几天才能到达灌溉区,一旦上游来水不足,渠水便瞬间消失,干渴的树苗只能“望水兴叹”。为此,林业部门提出了许多解决林业用水的方案,如加大水利设施建设、硬化渠道、实施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措施、充分利用工业及民用污水净化处理后的中水等。

尽管养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近年来格尔木重点实施了“三环”绿化战略、市区绿化、美化工程,使城市周边人工造林面积达到了6.2万亩,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17.9%和18.1%,人均公共绿地达到了4.6平方米。

通过几代人的艰辛付出和十几年来的巨额投入,如今的格尔木已不再是往昔“黄沙漫漫疑无路”的荒凉景象。城外那延伸数公里的防沙林、公益林如同一道绿色屏障,将这个新兴城市紧紧环抱,城内那些已经“泡”得根深叶茂的行道树郁郁葱葱,新近栽种的小树苗在园林工人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生活在这里的27万各族群众早已深切感受到,随着市郊和城区绿色的逐年增多,格尔木的小气候也有了明显的变化,每年夏天都能迎来好几次降水,干燥浑浊的空气变得清新起来,灼热刺人的阳光似乎温柔了许多,夏季戴口罩、捂纱巾的人已难得一见,特别是春夏之交那可怕的风沙天气也在逐年减少变弱。

最新资讯:

长沙:芙蓉区立交桥绿化方案敲定 美容后立交桥5月建成

海口:省时省力省钱 鲜花市场悄然兴起“租”生活

成都:鲜花扮街景 市民人均一盆花

烟花三月扬州举办万花会 万元征集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