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树雪松如今“失宠” 10万亩雪松滞销愁坏苗农

2009年02月02日 11:32龙虎网

中国园林网2月2日消息:南京的市树雪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浦口汤泉镇农民眼中的“摇钱树”。长到二三十厘米高的幼苗能卖到两块多钱一株,两米的能卖到近两百元,造就了一批“万元户”。因为赚钱,种的人越来越多,产量一年高过一年。而时至今日,雪松价格一路暴跌,两米高的能卖到七八块钱就算高价了。而全区19.2万亩的苗木种植地,有10万亩种的全是雪松。这个年,苗农们过得有点愁。

80年代种雪松

一年就是万元户

昨天下午,记者联系上苗农王永青时,他正在“老前辈”茆光兴家串门,商量着怎么能尽快将地里的雪松出手后“转型”,摆脱目前的尴尬境地。

“我高中一毕业就回家种雪松了,那时候是1987年。”王永青告诉记者,自己是“子承父业”,70年代末父亲就是最早一批种植雪松的苗农,他接手时家中有4亩地。一年下来有近两万元的纯收入,王永青成了年轻的万元户,“当时我的高中老师非常感慨,他大学毕业,一个月才一百多块,估计这辈子都攒不到一万块。”

有钱赚,劲头越干越足,王永青索性到周边其它镇,如新店、石林等,租下不少地,一心种起了雪松。“现在我有40亩地,32亩种的全是雪松。”

外地加入竞争

本地盲目扩张

“什么赚钱就干什么,包括我在内。”王永青告诉记者,自己和大部分苗农都忽视了市场的变化。原来,70年代末,第一代种植雪松的汤泉人从中山陵学习到扦插技术后开始创业,当时国内掌握雪松繁殖技术的地方不多,再加上雪松适应性强,成为全国各地行道树的首选。

树少,需求量大,利润空间当然大。再后来改用从印度、美国进口的种子繁殖,扦插技术也不稀奇了,四川、河南、山东等地从汤泉大量引进小苗后,自己回去快速繁殖。尽管比汤泉慢了一步,但是从购买成本角度来看,大家更愿意在本省购买,至少运费低。

同时,这些苗木也走向全国,轻而易举地“抢”走了原本属于汤泉的市场。“有些城市的苗农甚至反过来还到南京来做生意。”

本地种植的人越来越多,再加上外来竞争者,到了2003年雪松的销售市场开始有了动荡,价格开始一路下跌。王永青说,大家都以为是正常的波动,没有想太多,家家户户继续扩大规模。

与此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对树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绿化的基础上,对色彩的需求量更大,栾树、枫树这些彩叶树种开始走俏,老牌的雪松一下子“失宠”了。

雪松滞销无心过年

这两年,雪松几乎卖不动了,即使能卖出去,价格也被压得很低,连本都收不回来。原来两三米高的雪松能卖到两百元,现在能卖到七八元就不错了。王永青说,现在种得越多亏得越多,一亩地的树至少要花几千元成本。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1.5米以上的小苗能种三四千株,3-4米的种苗能种三四百株,5米以上的大苗能种一百多株。整个浦口区10万亩雪松基本处于滞销状态,其中50%以上都是中苗,20%是大苗,30%是小苗,这样保守估算下来足足有7400万株雪松在地里。

想转型舍不得砍雪松

这个情况同时也急坏了同为苗农的茆光兴,今年62岁的他和苗木打交道有30多年了,70年代末自己和一批农民去中山陵学习雪松扦插技术时的场景他还历历在目。

“汤泉的土壤、气候都非常适合雪松生长,第一批培育出来的小苗,都是从中山陵剪回枝条繁殖的,这在当时是含金量非常高的技术。”茆光兴说,再后来改用从印度、美国进口的种子繁殖,“当时特别好卖,十几厘米高的小苗都很值钱。”但到了1993年茆光兴转型了,抛弃了雪松,种起了各种花卉。当时正值雪松种植“疯狂期”,家家户户都在“大开发”,很多人都觉得他“傻”。“我当时就觉得大家都种了,就不是好事了。”

南京花木商会的会长沈玉才最近也一趟趟往汤泉跑,希望能给苗农们提供帮助。在昨天的采访中,记者听到了一个好消息,汤泉刚刚成立了一个花木合作社,借用茆光兴的“快速繁殖中心”,为需要改种花卉的苗农提供种子和技术,花木商会则提供最新的市场信息。

不过这个消息还是没让王永青开心起来,“我现在也知道要转型了,要跟着市场需求走,可是那么多雪松在地里,卖不出去还要贴钱养殖,砍了又实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