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2月5日消息:2008年,云南省昆明市花卉产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富民、出口创汇三大目标,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生产布局,坚持科技创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不平凡的2008年再创新高。突出表现在:
一、产业发展呈现六大特点
一是全年产销态势良好。2008年,昆明市花卉园艺种植面积13.6万亩,同比增30.7%;总产值24.23亿元,同比增23.7%。除一季度受冰雪灾害及7-8月连续阴雨天气影响,鲜切花价格有所偏低外,全年花卉综合平均单价总体高于去年。全市从事花卉产销的企业274户,从事花卉生产的农户有26097户,从业人员71030人,人均花卉销售收入达8200元。二是区域布局日趋合理。随着新昆明建设步伐的加快,按照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的原则,区域布局上形成以官渡、呈贡、晋宁为主的鲜切花、节日盆花、种苗生产片区;以嵩明、寻甸为主的球根花卉、干花、种球生产片区;以宜良为主的绿化苗木、地方特色花卉、切枝、切叶生产片区。在品种结构上形成以鲜切花为主,盆景盆花、干花、观叶植物、绿化苗木、地方特色花卉和种苗种球等多元化发展的格局。目前,昆明市鲜切花主栽品种达三十余大类200余个品种。三是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市场占有率日趋增大。昆明的花卉产品已占据了国内的中高端市场,进入国际高端市场的步伐也在加快。现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和最具影响力的鲜切花集散中心及价格指导中心。“昆花”在国内70余个大中城市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70%,出口已涵盖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35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份额日益增长,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市场占有率得到巩固提高,在香港市场占有份额40%以上,四是招商引资成效显着。按照发展是第一要务,招商引资是第一要事的要求,昆明市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石林锦苑花卉产业园建设项目就是招商引资项目之一,该园区将以“汇聚花卉产业创新成长的力量和理念”为主题,打造新型花卉产业的服务、技术、市场支撑体系,集生产、科研、示范、鲜切花新品种开发、观光旅游于一体,园区的建设将进一步提升昆明市鲜切花种植水平和技术含量,提高优质花卉出口创汇和增收增效,促进全市花卉产业跨越式发展。五是产业经营理念进一步优化。目前在昆明从事花卉产业生产、销售、流通、服务等各个领域的企业共200多家,花卉合作组织(协会)50余个。企业生产经营起点较高,设施完善,专业性强,技术力量雄厚,经营管理经验丰富,熟悉国内外花卉消费的需求,并有一定的销售渠道和销售网络,形成了公司(协会)+农户+基地的花卉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花卉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六是物流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昆明市现有花卉物流企业30余家,已形成物流设施提供企业、生产销售企业及外资企业共同参与的花卉物流格局,运输方式以航空为主,铁路和公路为辅,80%的鲜切花通过民航客机运抵目的地,鲜花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各个物流环节,都有分工明确的企业提供多种物流服务,满足不同客户各方面的需求。
二、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功能日益显现
“昆花”的长足发展还得益于发育成熟的斗南花卉批发市场和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近年来,昆明市加大了构建以产地为基础、销地为骨干、产销两地结合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在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推动区域经济和保障市场供应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昆明斗南花卉市场自1999年创建以来,历经十年来的发展,现每天有上万人次进场交易,花卉品种由原来以剑兰、玫瑰为主的单一品种结构发展到现在日均上市鲜切花上百个大类,一千多个品种,800余万枝鲜花,日成交额600余万元,每天约有500吨鲜花通过航空、铁路、公路运往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部分出口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2008年,斗南花卉批发市场销售花卉种苗(球)8000余万株,鲜切花交易量突破40亿枝,交易额达26.8亿元,占全国鲜花销售量的50%(冬季占全国销售量的75%),居全国花卉市场之首,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鲜切花集散地。市场先后接待了10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邦交国家首脑、政要莅临斗南花卉市场视察、指导工作,并受到好评。市场的繁荣带动了花卉相关产业及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了“游云南风光、逛斗南花市”的一道独特风景,每年到斗南花卉市场参观、旅游的外国游客约3万余人次,国内游客20余万人次,10年来先后接待了国内、外游客约230余万人次。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中心拥有300个交易席位,2个电子交易大钟,能满足日拍卖200万枝鲜切花的需要。现共有600多家供货商和400多户购买商与拍卖交易中心签订了入场交易协议,平均日交易量40多万枝。每天进场参加交易的购买商有80-90户。
花卉市场的发展带动全省约10万农户走向致富的道路,4000多位下岗职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活跃于市场,成为花卉经纪人,斗南花卉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有效解决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确保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