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建“绿肺”并非最优的选择【评】

2009年03月10日 13:33中国绿色时报文宗

中国园林网3月10日消息: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为缓解城市自然环境退化、提高宜居水平等,现在不少城市、不少人都倾向于在城郊之间、或者在市中心地带大规模兴建所谓的“绿肺”,以为这样足以应对生态持续恶化的严峻局面。其实,于城市中心、城郊之间大建“绿肺”并非最优的选择。至少,我们还可以更高效又合理地“浪费”一些空地进行城市绿化建设。

在一座城市生活久了,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数年前还相对外围一点的区域与相对中心一点的区域之间,还有一些空旷地带,分布着农田、水渠、平房、树林甚至荒地等,虽然破旧但也还算开阔;但过不了几年时间,这些土地就会被用来开发,盖房或者修路,城郊之间、城区之间的这些天然“隔断”将不复存在。由此,城市就像摊饼一样,一轮又一轮地不断向外扩张……

我们可以想想:在身边,还能找到一片像样的空地吗?就算暂时有,又能保存多久?回答恐怕不容乐观。笔者在北京,偶尔会去奥体中心打打球,每次路过其南面那片空地时就不免要想:去年奥运会时拆出来的这片空地,还能“闲置”多久?可能是因为看多了“见缝盖楼”,连我们普通民众也会为那些空地稍感“惋惜”:多么黄金的地段,不盖房搞开发,可惜了。

当然,也许下次什么时候再路过时,真的就如我等所“愿”地围挡起来开工了也未可知。这么说也不是毫无根据。大约六七年前,在北京光熙门附近,因为开通地铁13号线,拆出了一块较大的空地,上面随意栽了不少树,颇有点郊野趣味。就在附近不少居民逐渐喜欢上那里闲逛时,空地很快就成了工地,现在已是一个楼群密集的居民小区。

“你不觉得,这样的事情不是太多了吗?”

这就是我们的城市,绿化几无立锥之地的城市,有多少空地最终也免不了被开发盖房的宿命。之后,我们便好大喜功地实施绿化工程,为城市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等所谓的“绿肺”。这都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功绩,或者说政绩。相比而言,利用一些空地搞城市绿化,似乎太不起眼、太漫不经心了。

“城市绿化真的有必要那么大张旗鼓、兴师动众,或者当作政绩来干?”这是不少人的疑虑。

的确,我们原本只需保留一些空地,比如北京奥体中心南面的那片,来栽树种草,将其改建成一片林地就可以了。这些城市林地也不要建得太精致太娇气,而是粗犷点、自然点,这样建设成本和后期维护都相对轻松一些。这里一片、那里一片,积少成多,相信城市绿化的累积效应将惠及我们每一个人甚至子孙后代。

改善城市生态、建设一个真正绿树掩映的城市,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轰轰烈烈制订规划、划拨资金、强化建设,当然不是不好,但相对于保留空地建林地,成本应该更高,生态效应却未必更好。

以前听过一位教授介绍国外城市绿化的经验。据说,澳大利亚堪培拉由一座座相互隔离的小城镇组成,各城之间都有大片的牧场、田野、果园、甚至山岭——这些应该就是我们处心积虑要大建特建的城市“绿肺”。城市拥有这样的格局,有什么好处应该不言自明吧?想想,如果发生火灾、瘟疫等,城镇之间的这些牧场、田野之类应该就是天然屏障了;而这些原生态的生态基础设施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也应该是人工“绿肺”所无法比拟的吧?

我们为什么非要把城镇里的那些空旷地带用建筑、道路等占满,然后再来大规模地建所谓的“绿肺”并乐此不疲?其实,保留那些原本无处不在的过渡性空旷地带搞绿化,而不是拿去用于增加财政收入,就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一种选择了。成本不高,生态、景观效果应该也都不差,唯一“不足”之处可能就是不显山露水——这也许正是有人对大规模建“绿肺”孜孜以求的原因。

相对于建设成本不低的所谓“绿肺”,高效又合理地“浪费”一些城郊空地进行绿化建设更有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