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菏泽市牡丹区加快牡丹产业化进程

2009年04月20日 09:56山东新闻网王凤起

中国园林网4月20日消息:四月里,菏泽城沐浴着春光,广场公园、街头巷尾,象征着吉祥、富贵的牡丹花争奇斗艳,开满全城。近年来,依靠规划‘抬’花、产业‘壮’花、科技‘兴’花、品牌‘扬’花的‘四轮驱动’,牡丹产业迅速发展成为特色支柱产业。现在,山东菏泽牡丹已漂洋过海,成为中国牡丹最大的出口基地,2008年实现出口创汇50多万美元。

规划“抬花”----花有花规须趁景

高标准规划产业布局,鼓励规模化生产。菏泽市牡丹区按照建设“京九大花园”的设想,以牡丹区牡丹办事处为中心,规划了半径35公里的牡丹产业区,选择10多个乡镇,分白、红、黄等9大色系,10大花型,栽种牡丹。成立了土地流转交易中心,出台了土地返租倒包等政策,鼓励企业大户、种花能手等通过合理规范的流转土地,扩大种植规模。

高标准规划牡丹景区,打造精品“门户”。按照乔、灌、草结合,集中外园林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原则,对曹州牡丹园、百花园等进行了改造升级,使其特色各异。建成了中国牡丹博物馆、牡丹广场、梅林石韵等十大文化景点和花之魂、花之海、花之韵、花之语、花之潮五个景区,扩大“牡丹游”规模,叫响“牡丹游”品牌。

产业“壮花”----昔日花农变花商

菏泽牡丹已走向了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全球化营销的产业化经营之路。牡丹区农民实现了从本地种牡丹,到全球卖牡丹。

标准化生产保牡丹质量。菏泽市牡丹区制定了《牡丹苗木》、《牡丹苗木生产技术规程》等十多项生产标准,重点扶持了曹州牡丹园、百花园等多家龙头企业,成立了牡丹专业合作社,推广 “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标准化组织模式。现在,牡丹区已有规模化种苗基地>10余万亩,标准化牡丹生产基地>4万亩,种植专业村达>30多个。菏泽牡丹凭借质量优势迅速拓展了国际市场。目前,牡丹种苗和鲜花已出口到日本、美国、荷兰、澳大利亚及香港、澳门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花农逐渐从种花、看花走上了种花、卖花的道路,牡丹资源变成了商品,数万名花农成了花商。目前由农民创办的各类花卉企业已达>400多个,吸纳从业人员>10万人,带动花农增收5000元。

科技兴花>----花随人意应时开

 为使菏泽牡丹花开更艳,菏泽市牡丹区在科技投入上下了大力气。该区已被国家林业总局确定为牡丹生产基地,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了协作关系。

牡丹科研大军遍及城乡。菏泽市牡丹区在>1995年成立了牡丹研究所,并重视农艺师等当地科技人才与科研院校协作攻关,定期举办牡丹栽培技艺研讨会、培训班。目前,全区已有国有、集体、个体牡丹科研队(组)>50余个,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500余名,其中农民取得花卉工程师、农艺师称号的就有>300余人。这支大军还在不断地扩充,正在自费攻读北京林业大学花卉大专班的农民就有>260多人。

牡丹科研成果收效显著。菏泽市牡丹区于>2000年规划建立了牡丹资源圃和牡丹基因库,先后完成了 “牡丹芍药鲜切花”、 “案头牡丹培养”、“牡丹冬季大田催花”、“牡丹不凋花”等>50多项技术研究。牡丹的种植成本大大下降,推广速度成倍加快,开花的时间、颜色、大小都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控制,“花随人意应时开”变成了现实。

品牌“扬花”----牡丹花香飘四海

牡丹,是菏泽名片中的名片。>2008年菏泽市牡丹区实现旅游收入>10亿元,其中‘牡丹游’收入占到>80>%。

引进来,借牡丹花会推销菏泽。据了解,自>1992年以来,菏泽市已成功举办的>17届国际牡丹花会,累计接待中外游客>2500多万人次,贸易成交额达>380亿元,累计利用外资>6亿多美元。走出去,参加中外重大花事活动。十多年来,菏泽牡丹参加国际花卉博览会>2次,国内外各类牡丹花展>50余次,获奖>800余项。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获世界牡丹单项奖111项中的>81项,不仅宣传了菏泽牡丹,也为国家争得了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