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4月28日消息:4月16日~17日,第六届中国花卉产业高峰论坛在河南鄢陵举办。论坛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远未消散之时举办,结合危机谈产业发展应是必然逻辑,亦正合时宜。事实上,论坛今年的主题“科学发展、应对挑战”表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向实体经济蔓延的今天,需要对花卉及绿化苗木产业予以重新审视,从而提高应对能力,并尽早迎来产业发展的新一轮曙光。
金融危机对花木业影响不一
始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对花木业到底有何影响?这无疑是花木业内人士关心的首要话题——其实也是其他各行各业都在关注并探讨的话题。
花卉业是一个受金融危机影响大、恢复慢的行业。“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金融危机对于花卉业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部分企业已经出现了经营困难、产品价格下降、经营效益下滑和员工收入减少,特别是国际市场的需求萎缩,对出口企业造成的冲击也尤为明显。”在论坛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中国花卉协会会长江泽慧说。
因为城市绿化建设力度的空前加大,木本花卉在花卉业中的地位愈来愈突出,绿化苗木业也因此受到本次论坛的高度关注。不少与会的业内人士认为,与花卉业不同,我国绿化苗木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似乎不大。
此次论坛“嘉宾对话”邀请了浙江省萧山绿源苗木配送公司董事长孙妙夫、四川省成都市花卉协会会长朱廷朴、河南鄢陵花卉产业办公室主任张文科等三位,谈“新形势下苗木产业的发展方向”。面对主持人“比如说金融危机对苗木产业的影响分级,如果分为六级,您把它定位为几级”的提问,三位给出了最多也就二三级的回答。对此,主持人甚至笑曰“有春风拂面的感觉”。
看来,花卉业受影响相对大些,绿化苗木业受冲击则相对少一点,应该是人们对金融危机影响花木业的一个共识。
应对花木产业发展充满信心
尽管金融危机对产业发展存在冲击并且影响不一,但记者还是能感受到,在论坛各个场合都洋溢着对产业前景充满信心的气息。何以如此?最根本的原因,无疑就是我国经济社会良好发展的长期趋势没有改变。除此之外,中国花卉产业自身发展的强劲势头和良好表现,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据初步统计,2008年我国花卉生产面积是77.5万公顷,同比增长3.3%;全国花卉销售额达到了666.9亿元,同比增长了8.7%;花卉的出口总额是3.9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1.8%。在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重的过去一年,这种发展几乎可以说是“一枝独秀”。
目前,与欧洲、美日等市场相比,中国花卉业在全球仍谈不上强势。据荷兰上佳园艺公司中国首席代表勃斯特修姆斯女士介绍,欧洲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5%,美日占20%,其余为其他新兴经济体占有。正因为如此,欧美市场相对成熟、饱和,强劲的新兴增长点肯定来自中国——中国花卉种植面积年均20%的增长率就足能给人以信心。
具体到绿化苗木业,给人以信心的因素就更多了。与会者在发言中先后提及的包括:内陆地区的城市化,特别是最近几年很多城市对城市绿化非常重视,如重庆正在建设森林城市、昆明的“见缝插绿”工程等;新农村建设,如浙江掀起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活动,福建正在进行的种植珍贵树、建设新农村项目,如苏北、苏中、苏南村庄绿化率分别要达到50%、30%、30%;家庭园艺的兴起,充分利用阳台、窗台、楼台来种养花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看得出来,尽管金融危机影响不小、也远未过去,但与全球都一致看好中国经济将率先走出危机一样,全球花卉业也对中国充满足够信心。毕竟,相对于成熟经济体而言,中国拥有“强劲”的增长态势。
发展现状无法让人心满意足
对中国花木业而言,前景虽然无须担忧,但现状也并非足以让人心满意足。
“目前,在中国市场花卉企业的组成中,一些小规模的企业比较多,而拥有高水平技术、能够生产高品质产品的企业数量比较少。” 荷兰上佳园艺公司代表的看法,也许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国内花木业发展整体水平与格局均尚待提高。
大企业少,其实是小企业多;小企业多,其实就是“竞争无序”的代名词;竞争无序,也自然就导致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重视不够。一句话,国内企业还缺乏建立在自主知识产权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
“大家知道,当前绿化苗木出现了结构性的过剩,这个过剩并不是金融危机造成的,实际上过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2000年以来,整个绿化苗木的生产发展速度太快。从长三角地区来看,目前结构的过剩从品种上看主要是乔木类苗圃存量过大,特别是木兰科、山杜英、马褂木等过剩比较严重,还有低品质的苗木销售比较困难。”浙江省林业种苗管理总站站长骆文坚说。
“在杭州,前两年红叶石楠卖2元,现在卖0.6元。用量上升,价格却下降。为什么?”其实,就是跟风现象太普遍,导致同一品种存量和增量都上涨过快,不跌价才怪!“同质化严重,大路货太多,新品种太少。”这是业内人士对此种发展现状的概括。
除了无序竞争这一最突出的问题,其他无法让人满意的地方当然也不少。比如在花卉的包装物流方面,国内仍属于劳动力密集型阶段,增加了花卉产品从生产者到终端消费者手里的时间;在运输过程中温度调控的措施还非常有限,影响产品质量;没有高度专业化的花卉物流体系,导致运输的有效性不够、成本增加等。
所以,辩证地看,金融危机导致产业发展步伐放缓并非坏事,因为这至少为不少企业提供了一次重新审视、自我反省的难得机会。
危机提供难得调整提升机会
那么,下一步,花卉与绿化苗木发展靠什么?自主创新!这是记者在论坛上感受到的最普遍也是最强烈的呼声。
过去,我们的品种主要靠引进,技术也主要靠引进或者模仿。在引进的基础上,怎样再创新?怎样引进消化吸收以后再开发新品种?这方面,国内做得还不够。对此,莫尔海姆(北京)园艺总经理袁向阳的说法应该值得深思。
“成功推进一个新品种需要很多年的努力,也需要国内和国外很多技术平台的不懈努力和企业的自主创新。当前,跨国的核心技术转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毕竟,花卉产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是国际化的产业,从一开始我们就是站在国际市场上来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不顾市场规律而盲目扩大市场规模,最终将导致市场的同质化。规模越大,价格就越下降,最终爆发价格战。价格战会导致市场恶性循环,然后导致企业群体不稳定。所以,需要政府在这方面起引导作用,通过扶持项目建设,把项目扶持基金、扩大产能转移到促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应用方面。”袁向阳说。
如果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强练内功,那么,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尽力开拓花木消费市场则是借用外力。毕竟,产品再好再新,消费者不买也没用。在这方面,国外成熟的经验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在一些花卉市场发达的国家,除了传统的花卉销售渠道外,还有一些新增的、潜在的渠道,比如超市、加油站、医院、火车站等消费场所。譬如在加油站,如果你准备买束鲜花去看望朋友,就算价格高一点,购买者也不会太在意,因为方便。
我们期待,中国花木业通过更好地利用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调整提升机会,早日迎来产业发展的新曙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