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4月7日消息:现在,应该不少人都会为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小环境”而在家里进行加湿。但是,你想象过给自己生活的城市也“加湿”,从而创造一个同样舒适宜人的“大环境”吗?
水质污染、空气干燥已渐成常态
的确,人为活动对城市生态的影响正空前加大,依靠自然生态系统调节气候、增加湿度在规模不断扩张的城市已不大可能。对城市而言,水质污染、空气干燥、地下水位下降等已渐成常态。因此,充分利用森林、湿地等为城市“加湿”,从而更好地维护并改善城市自然生态,是一个不能不让人高度关注的话题。
看看我们生活的城市,还有水质清澈的河流吗?还有飞鸟翩跹的湿地吗?还有水汽氤氲的晨雾吗?可惜,几乎没有!这尽管与硬化地面太多不利于雨水蓄积、热岛效应加剧导致降雨几率减少等诸多因素有关,但缺乏大规模的城市森林与湿地应该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一个到处充满水泥、塑料、钢筋、玻璃等物质的世界,怎么可能为我们人类“制造”出更多水分?
前不久,位于瑞士格兰特的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组织在土尔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召开了“世界水资源论坛”,向全世界号召更多地利用森林与湿地为城市提供更多水源,从而节省更多水费。“世界上许多城市都已经认识到,水源地的保护具有经济效益。因此,这些城市都不会伐尽森林或者排干湿地,而是保持它们的自然状态,这样可以节省数十亿美元的昂贵基础设施投资费用。”该联盟水资源项目部的负责人马克·史密斯说。
森林、湿地在城市几无立锥之地
保持森林或湿地的自然状态?这对于我们身边的城市来说,似乎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长期以来,我们喜欢的是改造和改造之后以施肥、浇水来精心照料的城市景观,比如荒地毁掉后改造成花园、杂草铲掉后改造成草坪、野树砍掉后再改造成彩叶树带……总之是改造并照料城市环境里的一切。当然,更多的还是将田地、原野等改造成楼群。不到10年,你印象中的麦田有多少现在已成为住宅区?相信每个人都数说不清。
可是这样,我们离充足的水源就越来越远了。记得今年春节期间上映的影片《马达加斯加2》吗?丛林里那群迷失的旅行者在河流上筑起大坝,并在两岸兴建住宅,从而导致下游的动物失去了水源。现在,我们就是那群动物——必须为自己寻找充足水源的动物。不同的是,我们是自己将森林、湿地等逐出城市从而导致环境的干燥、炎热。
曾经有投资家预言,未来,水而不是黄金才是最珍贵的投资品种。谁说又不是呢?可以想见,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失去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的庇护,水将逐渐会成为多么稀少因而珍贵的物品,在像北京这类没有大江大河流经的城市尤其如此。
联合国日前发布报告警告说,全球日益短缺的清洁用水可能会招致地区冲突和战争,危及社会经济发展。气候变化、污染增加以及工农业对水资源的更高需求,再加上水处理工厂的投资不足,这些问题都使得居民生活与商业利益的冲突显现出来。显然,在维护并改善城市自然生态品质方面,我们不能无视城市森林与湿地不可替代的作用。
城市不能失去森林与湿地的庇护
据报道,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紧靠森林,自然生态保持良好,树木保护着60条溪水、河流免于被蒸发、被侵蚀。这些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因此也给这座城市提供了便宜的饮用水,每年给这座城市节省了15亿美元的水费,而不用耗资从很远的地方输入水源、或者净化水质。此外,对于像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这样的城市来说,保护当地的水源涵养地已成为有效手段,这使得该市能够减少用于建设管道、泵站的投资。
很显然,城市不能失去森林与湿地的庇护。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也是城市惟一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其地位永远无可替代!而在为城市“加湿”方面,培育城市森林、保护城市湿地等自然生物手段,其实远比其他工程措施要更为有效而长久。
试想,维护一套大型水质净化装置需要耗费多少?其效益又能有多大?而培育一片城市森林我们最需要付出的应该就是大片用于造林的土地了。有了大片林地和规模可观的森林,城市生态环境自动开始一个良性循环:气温下降、空调减少、热岛效应缓解、降水概率增加、林木涵养水分能力提高、城市地下水位逐渐升高、自然植物生长茂盛……城市森林的长期生态效应是其他工程措施永远也发挥不出来的。
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预测,到2025年,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地方都将面临水源短缺,一些国家将经历水源质量和数量的双重下降,这将会导致地区冲突和疾病传播。
所以,利用森林、湿地等绿色基础设施为城市“加湿”的深远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我们期待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城市能出现更多这样的基础设施,而且越快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