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满果实的“油树”。
中国园林网4月7日消息: 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文峪乡通河村,有两株“油树”黑椋子,每年产油100多公斤,全村人的食用油都靠这两棵“油树”。黑椋子的果实呈深黑色,大如豌豆,果肉和种子富含油脂,出油率达38%;可作为食用油,味芳香,像花生油,无异味,深受人们喜爱。当地人至今还保留着吃椋子油的习惯。
“油树”学名毛 ,俗称黑椋子,山茱萸科 木属;落叶乔木,高可达15米,树皮黑褐色、常纵裂,枝灰褐色,幼时被白色贴伏毛;叶对生,椭圆形或长圆形,表面有贴伏柔毛,背面灰绿色;伞房状聚伞花序,长5厘米;花白色,子房近球形,密被灰白色贴伏短柔毛,花柱短,棍棒状;花期5月~6月,果熟期7月~9月;核果近球形,直径6毫米。
黑椋子产于河南各山区,生于山坡和山谷杂木林中,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湖南、福建、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均有分布。可用种子繁殖。种仁含油27%~28%,出油率25%~30%,油可食用,还可作润滑油。木材坚硬,纹理细致,可用于制作各种家具。抗寒、耐旱、根系发达,可作黄土丘陵水土保持树种。
据通河村村民介绍,黑椋子在4月初发芽,初夏时开花。花落后结深蓝色果实。深秋季节果实变黑,在满山红叶衬托下特别醒目。9月果实成熟后,即可采摘榨油。黑椋子用种子繁殖很容易,且适应性很强,山上山下都能长,根系发达,对于水土保持很有效。
“油树”黑椋子是很值得开发的造林树种。当今正在大力提倡发展木本粮油和生物质能源产业,黑椋子油不仅可以作为木本粮油来推广种植,还可以考虑提炼成生物柴油。如果把黑椋子作为造林树种来规模化地种植生态能源林,则可以做到既增加森林植被、保持水土,又能提供清洁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