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梨果生产及栽培技术

2009年05月31日 08:50果苗网

1. 日本的梨果生产现状

1.1 战后日本梨果生产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园林网5月31日消息:日本从二战所遭受的经济崩溃到战后的迅速恢复,经过短暂的 10多年时间。期间,梨果业的生产也和其它产业一样恢复发展很快。特别是进入七十年代,梨果业的生产达到了高峰。资料显示,1979年日本的梨果面积了为1.97万hm2,产量50.5万t。

但随着国民经济的振兴,特别是超级市场的出现,消费者对果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商品竞争愈演愈烈,迫使生产者由过去的以追求数量为主,转移到以追求质量为主。到1999年日本梨果面积和产量分别下降到1.69万hm2和39.04万t;面积和产量分别比1979年减少了0.2767万hm2和11.46万t。

1.2 日本梨的面积、产量与分布现状

据日本农协的统计资料,1999年日本梨果面积为1.69万hm2,产量39.04万t,上市量36.13万t。其面积大于1000hm2主要产地有鸟取、茨城、千叶、福岛、长野五县;产量大于10000t的县有千叶、鸟取、茨城、长野、福岛、枥木、崎玉、福岗、熊本和爱知。

2. 日本梨的主栽品种

围绕提高果品质量问题,日本梨品种更新换代较快。如六、七十年代的主栽品种二十世纪、长十郎、晚三吉”等逐渐退具第二位,取而代之的是称之为三水梨的“幸水、丰水、新水”和新高等优良品种。

日本梨果生产已从过去以追求数量为主,转移到现在以提高果品质量为主的目标上来。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提高市场果品竞争力以获取最高的利润,都视产品质量为生命。生产目标的转变,使日本的梨果生产走上了一条压缩面积、稳定单产、更新品种、提高品质的道路。

3. 栽培技术

日本是个四周还海的岛国,受海洋气候的影响,多风、多雨、高湿是其显著特点。因此,为了免遭风害等不良气候因素对梨果业带来得损失,从三十年代初开始,日本改变过去的直立式栽培为棚架式栽培。

3.1 棚架栽培的特点

棚架栽培是日本梨生产中最普遍的栽培方式。与传统的直立式栽培相比,有以下特点

3.1.1 主枝一直保持旺盛的顶端生长优势。 主枝粗度上下均匀一致。这样可使树体内养分、水分和从根部到主枝顶端的输导畅通,使树冠和侧生结果枝的培养不发生矛盾。

3.1.2 骨干枝层次清楚,主、侧枝粗度比合理(7:3),这样使树体内的养分、水分能在主、侧枝间,上、下位的侧枝间,各种枝条间合理分配。

3.1.3 有利于结果枝、发育枝的培养和及时更新。

3.2 棚架栽培的作用

3.2.1 增强抗风能力,保证丰产丰收。梨果易受风害,成熟前若遇大风,就会大量落果。棚架栽培时结果枝固定在棚面上,即使大风大雨也很少摆动,落果极少。

3.2.2 分散顶端优势,缓和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矛盾。梨树直立栽培时,生长优势集中在枝条顶端2~3个芽上,中、下部的芽发育不良,呈现萌芽力强而成枝力弱,且大量有机营养消耗于顶端的营养生长,造成花芽少、质量差。棚架栽培时,除主枝、亚主枝顶端高于棚面而占领一定的生长优势外,其余各枝均匀平绑于棚面上,分散了顶端优势,增强了生殖生长,形成的花芽多、质量好。

3.2.3 枝叶分布均匀,果实大小整齐。经人工定型和帮枝,各枝间层次分明,布局合理,所有枝条平帮于棚面,枝不搭枝、叶不压叶,提高了光合作用效率,且有机养料运输畅通,分配合理,果实大小均匀整齐。

3.2.4 促进早期结实,提高果实品质。棚架栽培时幼树管理对主枝的培养、预备枝的选留有严格的要求。在确保主枝正常伸长和加粗的同时,主枝基部的辅养枝和预备枝皆可在第二年结果、第三年就有一定的产量。且由于果实的空间分布合理,有利于树体内养分的有序运转和分配,对提高单果重、风味品质作用明显。

3.2.5 田间操作方便,提高工作效率。棚架下利于机械化作业,人工操作也是在适当的高度下进行的。对春、夏所发新梢,除控制个别的徒长枝为结果预备枝外。一般任其生长。冬剪时,除剪去多余的枝条外,应保留的枝条又帮缚于棚面上。当年新发枝叶也只在棚面上几十厘米,便于病虫防治。所结果实皆均匀分布在棚面下,果实套袋和采摘相对方便。

3.3棚架结构

棚架分简易棚、永久棚、水平棚和倾斜棚等不同形式。目前大面积采用的是永久性水平棚。一般以0.3~0.4公顷为一基本单位。其构造特点是:棚高1.8~2米,以水泥柱为支撑,用8号镀锌铅丝为主线,用12号镀锌铅丝为副线,主线与副线结成0.5米×0.5米的方格。四周每隔3~4m栽一水泥柱或钢管做围柱,围柱呈500~600角向外倾斜,顶端由拉线连接。园中可按5~6m×10~12m埋一高5~6m的支柱,顶端用10~15条8号镀锌铅丝把棚面拉住,使棚面保持水平。

3.4棚架栽培的整形方式

棚架栽培有多种整形方式,概括起来共有四种

3.4.1 水平形 主干高1.6~1.8米,主枝水平分布在棚面上。这种方式主枝基布(弯曲处)易生徒长枝,先端易早衰。

3.4.2 漏斗形 主干高50~60厘米。主枝按一定的角度倾斜,至棚面再水平绑缚。这种方式主枝分水平、倾斜、垂直三部分,营养水平很难一致,果实均匀度不理想。

3.4.3 改良形 主干高1米左右。这种方式克服了前两种方式的不足。

3.4.4 船底形 主干高60~70厘米,主枝按一定角度(一般开张角度450~500)倾斜伸长直至棚面。这种方式主要使用于二十世纪、新世纪和金二十世纪等系列品种的栽培。

3.5棚架园的整形修剪

总的原则是保证成年梨园枝叶分布均匀,能覆盖全园。棚架梨树没有中心领导干,由主枝、亚主枝和结果枝组构成树冠。整形是为了保持3种枝层次分明,即主枝>亚主枝>结果枝组,且布局合理。

下面以改良形树形为例,介绍棚架梨栽培的整形修剪方法。

3.5.1 主枝的培养 改良形树形一般干高1m左右,其上有3个分枝各呈1200角向不同方向延伸。

3.5.2定干 主枝分枝高度(主要决定于定干高度)以1m左右为易。所以,要定植大于1 .2m高的苗木。定植后从1m~1.2m处短截定干。剪口要在枝干充实部位饱满芽的顶部。

3.5.3主枝的引诱 新梢抽生后,根据新梢生长方向、位置、角度和长势选配三个(也可配2~4个)主枝。三主枝间上下保持7~8cm,若主枝间距过近,最上位主枝长势易衰弱。新梢长到50~60cm时,用竹竿诱引。竹竿长度2.5m左右。按要求的主枝生长方向斜插地下,插稳后,可使竹竿与地面夹角为500,三根竹竿水平夹角为1200,把主枝绑缚在竹竿上。三主枝的绑缚长度(指倾斜部分),强枝长、弱枝短,使延长头高度一致,以平衡三主枝长势。主枝先端用垂直竹竿诱引,以后主枝每长20cm左右,在垂直竹竿上绑缚一次。对主枝以外的枝,除过旺枝(长势超过主枝)外,一般应保留。即使是过旺枝也可通过扭拉抑制其生长势,以确保叶面积、增加光合产物积累、尽快扩大树冠、早结果。

3.5.4亚主枝培养 第一亚主枝的选留应在第4~5年生树冬剪时进行。选留距离主干1m左右,主、亚主枝粗度比为7:3。主枝上的亚主枝要分布在相同一侧。第二亚主枝应推迟到8~10年生,距离第一亚主枝80~100cm的对侧。选定的亚主枝冬剪时,应适当抬高角度,并禁止顶端结果,以促进其生长。

3.5.5结果枝组的培养 一般在第3年主枝、第四年亚主枝上的分枝,即可以采用不同方法(拉枝、压枝、摘心等)培养成结果枝组。结果枝应保持30cm左右距离,下部过粗和衰老的结果枝组应及时更新。

3.6疏花疏果

疏花疏果是日本棚架梨生产优质果的重要管理技术。通常按树龄、结果部位和品种不同进行。一般生长良好的3年生树龄方可允许结果。且只能结10~15个,以后每年成倍增加。为了保证主枝的延伸和增粗,主枝的二年生枝段(即先年延长的部分)要严格控制结果。骨干枝定型以后,主枝、亚主枝顶端花芽要禁止结果。

进入盛果期以后,即主枝、亚主枝完全布满棚面后,通常按每平方米的棚面结果8~12个标准进行疏果。一般小型果留12个/米2、大型果留8个/米2,中型果留10个/米2左右。其余全部疏除。第一次疏果时间,一般在花后15~20天进行。此时每花序留中序位上的一个。第二次疏果是在第一次疏果后10~15天进行。此时每20cm留一个果,其余全部疏除。使666.7m2产量控制在2500~3000kg。

3.7其它管理

3.7.1 肥水管理 日本梨生产对肥水条件要求很高。日本的果园土壤多是火山灰沉积土,有机质含量很高(>4%)。但为了生产高质量的果品,梨树生产者仍坚持土壤改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持续供给营养的能力。一般基肥在11~12月施用,以优质有机肥为主;萌芽前可追施氮素化肥;夏季施肥以腐熟的饼肥或其它有机肥,加专用复合肥,分两次施用。

晚熟品种分三次施;秋季采果后补追氮素化肥。许多果园也采用生草制措施,种植白三叶草或其它作物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充足的水分供给也是生产优质果所必要的管理措施。干旱季节每10天灌一次水,每次10mm;多雨季节梨园要不积明水,不存暗渍。

3.7.2人工辅助授粉 日本梨树栽培对人工辅助授粉非常重视,已成为生产优质梨的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人工辅助授粉除可提高坐果率外,还有利于果实增大和端正果形。因为人工授粉可促使受精良好、子房发育和激素合成,增加幼果在树体营养分配中心的竞争力,果实发育快,单果重增加。

3.7.3果实套袋 日本梨果实套袋是生产优质高档果的必须措施。青皮果套两次袋,第一次套袋在落花后15天进行。第二次在第一次后的15~20天复套大袋。其它皮色的品种只须在落花后25~30天一次套大袋即可。

3.7.4 病虫害防治 日本梨产区高温多湿,病害发生严重,除选择抗病品种和套袋栽培外,药剂防治是必须的。从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