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都兰:枸杞种植成为农民增收主渠道

2009年06月23日 10:00经济日报

中国园林网6月23日消息:青海省都兰县立足柴达木盆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枸杞产业。截至去年底,全县共种植枸杞6.4万亩,总收入达到6000多万元,农民人均年增加收入1200元。

今年都兰县将继续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充分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坚持“稳扩基地、提质增效,深化加工、促进转化,注重流通、扩大销售”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枸杞产业,力促枸杞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目标发展。

6月初,在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宗加镇诺木洪村一社周围的枸杞田里,村民们忙着给枸杞追肥补水。李大爷一边忙一边向记者介绍,“种植枸杞关键在管理,管理的不好就没有收成。2006年开始,我家开始种植枸杞,去年5.1亩枸杞共收入20000元。”

柴达木盆地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种植出的枸杞具有颗粒大、肉质肥厚饱满,色泽艳丽,大小均匀,无碎果,无霉变,无杂质,味道甘甜的特点,据中科院高原生物研究所测定,柴达木枸杞的含糖量高达50%以上,比宁夏枸杞高出10个百分点,枸杞黄酮和枸杞多糖含量也在50%以上。目前,柴达木枸杞已开发出了“雪域三极”等枸杞产品品牌,相关产品已进入欧美、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构建了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和网络。

近年来,都兰县依托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把发展枸杞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特色产业来抓,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鼓励农民群众大规模推进枸杞种植,成为当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据都兰县农牧局韩青林局长介绍,针对枸杞种植投入大、难管理、市场价格不稳定的问题,县里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去年都兰县投资520万元用于枸杞苗木的引进,今年在枸杞种苗引进培育方面再投资将达到630万元。同时,积极落实目前枸杞种植户普遍使用的微耕机的财政补贴款,让农户只需掏3000多元就可以购买到价值5000多元的农机具;二是强化种植技术培训。在枸杞种植季节,都兰县抽调农牧、林业技术骨干现场指导,为广大的种植户提供枸杞栽培技术服务。把枸杞技术培训与其他技术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在枸杞种植村每村举办枸杞种植技术培训班,从枸杞种植到秋后管理,从施肥、病虫害防治、修剪、枸杞采摘、晾晒、贮藏技术等对各乡镇枸杞种植户进行了全程跟踪培训和现场指导。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在各乡镇组织召开枸杞观摩会,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柴达木“枸杞王”的知名度,增强品牌效应,进一步调动农民种植枸杞的积极性;四是建立相对稳定的市场价格体系。该县相关部门及时了解市场供求,及时把信息反馈给农民。今年都兰县将与青海各大枸杞加工生产企业加强联系,引导枸杞种植户进行订单式种植,解除农户对枸杞销售的后顾之忧;五是培育自己的优质枸杞种苗。从今年开始,都兰县将进行优质枸杞种苗培育,以解决外地种苗成活率打折扣问题,保护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都兰县宗加镇村民张德霞说:“种植枸杞效益确实很好,每亩地年收入可达2500元。”据宗加镇党委书记达盛林介绍,农牧业结构调整以前,广大农户多种植小麦(2158,-1.00,-0.05%)、油菜等粮食作物,除去成本每亩地只能收入200多元。从2006年起,镇里开始宣传鼓励广大农户尝试种植枸杞,帮助支持李西龙、马占辉等村民承包农场土地试验种植枸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7年,宗加镇政府从经费中筹款5万元,从县扶贫办筹款2万元,加上群众集资部分款项,从宁夏购进枸杞苗14万株,在诺木洪村种植枸杞465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去年,海西州农牧局实施的枸杞种植项目在宗加镇顺利进行,目前该镇已种植枸杞3597亩。今年将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争取项目,计划新增枸杞产业化种植基地22000亩,年产枸杞干果220万公斤。

都兰县从2006年开始在宗加镇试种枸杞,2007年在宗加镇和香日德部分地区试种成功。2008年积极争取补助项目,开始在察苏、夏日哈、香日德、香加、巴隆、宗加等6个乡镇大面积推广种植,截至2008年底,全县共种植枸杞6.4万亩,总收入达到6399.51万元,人均年增加收入达到1200元。

枸杞的大面积种植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改善了种植区生态环境。据当地农牧民反映,这两年来,大风扬沙的天数少了,雨水也多起来了,生态环境变得好多了。

作为柴达木盆地的农牧业大县,谈到今后都兰县如何进一步推动枸杞的产业化发展时,县长哈斯巴图充满自信:都兰县将继续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立足柴达木盆地地域品牌和气候冷凉的条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坚持“稳扩基地、提质增效,深化加工、促进转化,注重流通、扩大销售”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枸杞产业,力促枸杞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目标发展。目前,都兰县正在积极争取“都兰县宗加镇20万亩枸杞产业化种植项目”,如果该项目能够实施,将每年给当地群众带来5亿多元的直接收入,同时还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