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治:槐杨松柳结伴十万大苗进城(图)

2009年07月13日 08:55三晋都市报冯迪文

长治:槐杨松柳结伴十万大苗进城(图)

图为:80多岁的长治市民刘老太认领了这棵400多年的古榆,天天都来察看好几次,清扫落叶,观察枝叶。是园林工作人员敬佩的一位模范护树员。

 

长治:槐杨松柳结伴十万大苗进城(图)

图为:长治市大苗进城指挥部。

 

中国园林网7月13日消息:山西渴盼绿色太久。山西比其他省份更希望自己的黑色肌体能被绿色覆盖。而作为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之一,长治无疑是山西的绿色底牌。也因此,将要在8月份召开的全国造林绿化现场会,让长治人感到更多的是骄傲而非压力。自去冬而今春,绿化成为长治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盛夏的上党终于绿遍山原翠满城。虽然这半年间,伴随着梦想的实现,也始终有挫败与烦恼。

 

忽如一夜春风 十万大苗进城

 

位于太行公园园畔的“长治市大苗进城指挥部”,已经是第三次更换门头了。此前它的名称是“大树进城指挥部”。再之前它本就叫做“大苗进城指挥部”。

 

去年12月26日政府第104号文件、“长治市2009年城市绿化暨10万大苗进城实施方案”以通知形式下发,由政府牵头、市园林局主担的“大苗进城指挥部”迅速成立并开始工作;今年春天,指挥部被更名为更响亮的“大树进城指挥部”,因为觉得“利于市民更通俗地理解、更积极地配合绿化工作”;今年5月23日,国务院责成全国绿委和林业部发出紧急通知:禁止将大树古树移植进城,坚决遏制大树进城之风。于是醒目的“大树进城”招牌又被悄然换回为“大苗进城”了。对这个小插曲,长治市园林局绿化办主任李世平解释得非常坦然,“其实我们本来就是、一直就是大苗进城,而非大树进城!”

 

大树进城为何被禁、长治又是怎么个大苗进城呢?

 

大树该不该进城?一直引发着城建、环保等部门的争议。李世平告诉记者:所谓“大树”,主要指那些树体高大或胸径20厘米以上,或树龄较大如30年以上、具有一定园林观赏价值的乔木树种,如樟树、银杏、桂花等。如今由于城市中楼房越盖越多、越盖越高,新植小树苗太细弱,树冠又小,形成与高楼相映衬的气候需要很长时间。故有专家认为,大树移植是件好事,因为很快能见到生态效益,行业内称“种大树,建大绿”。因此,许多城市兴起过大树移植风。对大树的移植需要林业部门批准,建设部1999年制定的《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就有针对大树移植的专门条款。但是,大树移植也存在许多弊病:易对原生长地生态造成破坏;技术要求高而移植成活率低;易引发“绿色泡沫”“绿色政绩”风等等。禁止大树进城是科学的、完全必要的。

 

而长治的10万大苗,是胸径在10到15厘米的大苗,以槐、杨、松、柳等为主,全部购自周边省份的苗圃。之所以不在本地购,是因为山西气候条件育这样规格的苗至少需要七八年,时间和人工成本都太高(北方苗圃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是胸径4厘米出苗,高规格的树苗是近年才开始规划培育的,在本地苗圃中根本没有。而南方可三年成苗)。购回后先在本地苗圃安置,就像鲜花放在冰箱里一样,适时栽植。至4月10日,全部大苗已进了城安了家。

 

栽大树苗比种小树苗成本确实高,但细算账还是值得——大树比小树能提前15年成荫,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功能是草坪的5倍,吸尘量是草坪的3倍,成片树荫下的气温比草坪绿地气温低5摄氏度左右。由大树构成的都市绿色骨架,带来的诗情画意,在改善城市生态与绿色人文环境方面的优越性能,是小树或幼苗难以比拟的。

 

“环楔廊林”皆翠 城中处处绿阴

 

说是十万,其实超额完成,最后植下的大苗近13万株,13万株苗成活率高于90%。李世平郑重告知:其中有200多棵是胸径30厘米的真正的大树。这是调节树种和景观的需要。如银杏,单株成本较高。这也就解释了一位出租车司机不明真相的抱怨:“一棵树得5000元,多劳民伤财啊!”实际上,13万株苗木,全部投入5000多万元,其中财政解决2400多万元。平均一株不到385元钱,这个账是谁都算得出来的。

 

虽然长治已然是山西绿化最好的城市,但要达到长治人希望的目标,还是困难不少。最大的问题竟然不是钱,而是长治绿化用地太少。

 

在长治的绿化规划中是这样形容的:“三环、四轴、七节点的绿地系统,环、楔、廊、林、园的绿网结构”。从城中心的城隍庙、上党门、莲花池等古迹,外扩到黑水河、石子河等水系,一直延伸到四条外环路,市区内所有的闲置地、边角地、荒芜地,都“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对影响市容的临建破棚小房等地段,用征租、借用等手段“拆房建绿、租地造绿”。对于并不算大的长治市,租用206亩土地,腾地450亩。拆迁5000多平方米、200多间30多处建筑,并不算很容易,尤其因为拆迁向来是每个城市的难题——但当它们用于造绿时,再大的难也必须让它变得容易——长治的经验是把责任分解下放到各个街道社区、单位,签订责任书,该拆,拆也是你的责任;拆完了种,种仍是你的责任;没种活、种得不好,还是你的责任。严格奖罚,责任追究,督查日报……而那些因绿化失地的农民,转身成为园林协议工,待遇比此前种地要好并且稳。这样的劳动力长治安置了160多名。

 

李世平用最新的一组数据来说明长治“绿帽子”的面积:去年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167.54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450公顷,游园绿地160处。“今年这13万株大苗,把去年的绿化率提高了0.7个百分点。三年后,树冠增长到最佳状态,绿化率将增加到1.5个百分点。”再加上铺遍全市的200万盆鲜花……长治人民生活在一座万绿丛中点点红的大公园里!这实在令来自省城的记者心生羡慕。

 

“我最喜爱的颜色是绿上再加上一点绿,好比野核桃树林里飞来一只翠绿的鹦鹉;我最喜爱的颜色是白上再加上一点白,仿佛积雪的岩石上落着一只纯白的雏鹰……”这位云南无名诗人的诗句,成为记者此时联想到的长治色彩形容。

 

管护机制乏力 古树衰亡待兴

 

新绿遍植令人振奋,古木式微令人心忧。在采访中,长治市古树生存状况同时也让人着急。

 

古树,是漫长历史变迁后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它们寿命长、树体大,经历了千百年风雨沧桑,成为一个城市或地方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树不啻活着的文物。6年前,长治市园林局、市植物科学研究所共同抽调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了调查小组,为县(市、区)的366株古树开始建档。调查发现,长治古树数量从建国至今减少了二分之一,其中隋唐以来的千年古树就有四株!而现有的366棵古树中,75%生存状况一般,较差的占10%,濒临死亡的占10%,总体旺盛的只有5%左右。“实际上,虽然目前在市区范围内,古树已做到了挂牌管理、监督保护等工作,但是县区古树调查工作尚在进行当中。据估测,全市各地古树应有4000棵以上。总体状况不容乐观。”长治市植物科学研究所科研项目研究室主任张冰说。

 

拿分布在长治市内的62棵古树来说,有20%状态不佳,两棵根部土壤已被严重硬化。受城市建筑挤压、遭病虫害、被钉广告牌、被晾衣服缠电线……都成沉疴。其中病虫害最为严重。由于年深日久,各种菌类、寄生物寄生于树体,争夺养分、水分,造成树体老化加剧,树身空洞,根冠比例失调,已经受不住较大的风雨。如长治酒厂与轴承厂间的一棵古树就已中空了。解决办法通常是补洞,用生石灰和熟桐油调配的特殊材料填补树洞,成本较高,一棵树需5000元左右。或者是撑支架,这就涉及到权属问题。有的树长在人家院子里,为树建个支架要占地三五平方米,人家未必同意。此外还要防范外来虫害。去年一棵槐树感染了外来虫害,其周围100米范围内的树植都成为监控对象,要洒药。像这类常规养护,一棵古树一年的费用就需千元左右。

 

保护古树,最主要的困难仍是责权归属和缺乏专项资金。长治市城市与农村的古树名木分别由市园林局、市林业局归口管理。树在哪个单位就由哪个单位负责日常看护,但有些单位破产,有些住家户不上心,都使古树维护陷入“有属地管理,却无人防治”的尴尬中。直接责任单位是公园、学校、部队以及市园林部门管护的古树,基本上都得到良好的保护。而保护责任单位是公司、居委会、村的古树管理就比较粗放。也有好的样板,长治郊区堠北庄湛上村1000多年的国槐,如今依旧华盖如云,为保护它的生存空间,村委会曾拆掉了几处建筑。这十分难得。

 

古树要保护好,就须有人做好日常管理、除虫防治、施肥、复壮等养护工作,这些日常工作现在几乎没有。如果能学习上海等地的做法,一棵树每年给责任人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