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园林局刘秀晨:园林—城市文明建设不可忽视载体

2009年07月14日 09:37Plansky规划空间站刘秀晨

中国园林网7月14日消息:党中央关于今后十五年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指出:要实现社会风气、公共秩序和生活环境为主要目标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为实现这一目标要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每个单位都围绕实现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推动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直辖市要率先搞好创建活动,要制定规划,到2010年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文明城市和文明城区。这一决定给首都北京的园林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园林与城市文明建设密不可分,相互依存

园林与城市文明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的相互依存关系。园林建设和管理水平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园林城市正成为新世纪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高品质的城市园林环境无时无刻不在陶冶着人的情操,净化着人的心灵,培植人的素质。人们在城市园林前进的脚步声中,也在悄悄地改变着自己。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加入到认养绿地、爱绿护绿的队伍中来。园林建设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居住条件很差的“穷过渡”时期,人们没有精力顾及住地周边的绿地,文革时园林还被斥为“封资修”。时代的车轮、经济的发展把中国人从低下的生产力和无形的精神桎梏中解放出来,人们对生活美有了更高的需求,开始追求生活品质,特别是城市生态健全的环境品质。开发商为了迎合客户的需要,也从开放初期盲目追求高容积率作为唯一盈利手段,继而认识到商务、居住的园林环境是何等重要,开始打园林环境优势的品牌。开发商的这种“觉醒”,正是社会的进步,城市的进步,文明的进步。

园林是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手段。从世界范围看,对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准的评价标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80年代以来,关于“生态城市”的讨论,环保意识的深化,使人们对园林在城市中的地位有了进一步的升华。评价一个城市文明的主要指标,再也不是人口密度、建筑总面积、工业的多少,这些只能是城市规模的指标。联合国关于最适人居城市的评选表明:环境、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城市文化、市民素质是最主要的衡量标准。这其中城市园林绿地的数量、质量和文化氛围是评价城市环境优劣的最直观、最显著的要素。近几个世纪以来,在摸索城市规划建设的模式上,把绿色空间放在突出地位,是人类认识城市、安排城市的最大进步之一。现代文明的进程已经把城市从混凝土堆砌的几何空间推向绿地、蓝天、白云。回归自然已是不可逆转的城市生活的必然追求。园林又是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基本要素。现代大城市的发展大致要经过工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三个发展阶段,国际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最高阶段,它要求城市生态环境品质的完善,而城市生态环境是与园林紧紧相连的。北京作为世界著名古都,在本世纪前十年和中叶分别成为洲际和全球性的国际化都市是可能的,其中园林要素独占鳌头。

二、绿地――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象征

城市园林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这一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园林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绿地是其文明程度的重要象征。

(一)绿地的数量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子规划。在整个城市用地范围内市区公园、各种公共绿地、专用绿地、居住绿地、道路和水体绿化及城市周边防护绿带构成由点、线、面、圈相结合的绿网。绿化覆盖率、林地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和绿地率为衡量绿地数量的主要指标。北京的绿化覆盖率和林地覆盖率分别已达到35%和40%。但又必须看到在郊区大面积绿化、绿地绝对值增加的同时,城近郊区由于开发建设的趋动造成大片绿地的减少。北京市区由于高层建筑增多,因此从飞机上看成片的绿色越来越少。这样下去,即使若干年远郊隔离绿带再好,钢筋水泥的市区楼群所造成的景观破坏也将无法挽回。市区绿地由于种种牵强附会的理由,被不断蚕食,这种状况从宏观上看已达到十分严重和不管不行的地步。否则,热岛效应、烟雾粉尘滞留等负面影Ⅱ向将有恃无恐。城市的超强度开发已使城市功能不堪重负,有时甚至形成规划跟着房地产开发走,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二)绿地的质量

绿地质量有两种含意:一是绿地管理水平的高下,能否充分发挥其环保效应;二是绿地中植物配植的优劣,包括密植与长期景观的关系。长期以来一些植物配置的原则发挥过好的示范作用,但那些千篇一律的乔灌果篱相结合、常绿落叶相结合等等不分场合的滥用,造成城市植物景观的千孔一面。当然好的植物景观在北京也有,楷模样板已见端倪。但离大批绿地的高水平配置、高水平养护还有相当距离。因此,对现有绿地和新建绿地的植物配置的再思考应解放思想、有所突破,同时要加大养护力度,使每块绿地达到最佳生长、最佳景观状态。

(三)公共绿地的文化氛围

绿地除植物自身的形象外,还蕴含了与其依附或共存的广场、憩地、建筑物、雕塑、亭台和文化活动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这一点正是绿化建设与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结合部。一个好的雕塑绿地广场,一处有历史意义的纪念亭台,有了好的设计和形成好的氛围,就会在人们行走散步、游览、路过等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向人们传达爱国主义思想和进行艺术熏陶。重视公共绿地的思想艺术的再塑,无疑是城市文明的硬件建设,可收到相得益彰之效。

绿地并不等于城市文明,但绿地是包容在城市文明中的重要方面。绿地不是构成城市的唯一要素,脱离城市诸多要素的协调也就谈不到绿地的存在。但是绿地与文明的关系实在密不可分,绿地在城市精神文明中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启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中绿地建设不可忽视。

三、公园――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 北京的公园由皇家御园、行宫园林、坛庙寺观园林、宅第园林、名胜园林、现代园林和各类风景区构成。而现代园林又由综合性文化休息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区域性公园、居住区公园及各种专类公园组成。外地人包括外国人一说起北京,总是要提及颐和园、天坛、北海、动物园等等。这几年香山红叶、卧佛寺桃花、龙潭和地坛庙会、玉渊潭的樱花也逐渐名声大噪。其实,天安门广场国庆花坛就是一个最令人注目的大公园。公园已成为北京最重要的文化产业。

公园的规划设计水平,古建文物的修葺,园林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完备,绿化景观与文化特色,服务管理质量等等都是直面游人的。游人在公园里参观游览,休闲健身,陶冶情操,接受教育,同时,又对公园的各个方面品头论足。因此,公园作为精神文明的阵地,越来越引起各方面关注。北京每年游人已达上亿人次,应该说公园是城市精神文明的最重要窗口。

(一)公园的规划设计水平

建国40多年来公园景观的设计和建设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了,城市功能也逐步健全了,公园一下子多了起来,公园设计的形式、内容、规模都有了过去想象不到的发展。但公园的环境档次、艺术档次、思想档次和功能需求应从什么角度和高度来认识它?新的公园(包括老公园改造)如何既为群众喜闻乐见又能成为城市的传世之作,在历史的延续中使它立于不衰之地?近10年公园设计走了一段不寻常的认识过程。传统的、现代的、江南的、舶来的一批批地建成了,同时,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使公园建设同样遇到了创收和招览更多游人的现实问题。公园设计世俗化、潮流化的创作趋向十分明显:一批以西游记宫等为代表的这“宫”那“馆”在公园里应运而生;现代游乐园的出现带动了公园里游乐项目的增多;创收趋势导致饭馆、酒楼、歌舞厅乃至宾馆、写字楼在公园里相继出现;随着世界公园的出现,欧式风席卷全国。当然其中不乏有成功的作品,但成为一种潮流就让人担心了。猎奇、寻求哗众取宠的刺激或低层次的建筑审美固不可取,过分追利、时兴短暂杂耍也不宜提倡,欧式、日式更不能铺开。公园的主题可以多种多样,但公园的主体应该是返朴归真、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绿色空间,在公园当家的永远是绿荫、草地、花卉乃至水体。同样的树木花草因不同的设计思路,创作出干变万化的画图。

这里顺便谈一下对目前全国时尚的大建城市绿化广场的看法。城市绿化广场的建设是必要的。它是开敞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又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一些广场还具有纪念性、历史性和标志性,广场又是城市增加公共绿地的重要手段。楼宇升高、开发密集型的现代城市空间显得拥护不堪,令人窒息,建广场可以合理安排建筑节奏与韵律,留出呼吸空间,是城市环境美的一种新追求。但全国的广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是干篇一律的模式:低头看草坪,平视看喷泉,仰视看雕塑,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简直成了一种广场八股,乏味单调,缺乏生机。因此,广场的设计应考虑:(1)广场的形式和内涵急待扩充。城市广场设计没有定法,那么让我们多提倡一些树荫广场、休闲广场,甚至秧歌广场、情侣广场、玫瑰广场等不是更现代、更实惠、更接近人吗?(2)多栽大树是目前国内广场首要强调的问题。这样,炎夏的广场就多了一些凉爽的绿荫。(3)广场规模不是越大越好。总之,城市绿化广场无定式。面积可大可小,形式多种多样。多种些大树,创造些温馨和谐的氛围。追求多种情趣,可以更加丰富多彩。

(二)古建文物的修葺、复建和利用

北京的公园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就是它包容了太多的文物古建,这其中不乏国家级文物。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古建文物的修建取得了巨大成绩。这些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起到对游人进行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的作用。颐和园的辉煌,圆明园的悲壮,陶然亭慈悲庵、香山双清那历史的一幕……,这些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遵循“修旧如旧”和修建与利用并举的原则,再现历史原貌,营造历史文化氛围。我们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