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14日消息:日前,与朋友在北京东四十条附近的南新仓文化休闲街用餐。看到四周高楼林立、仅在不到一块足球场大小的地方保留了一些古建筑搞所谓的文化美食休闲,朋友不禁大发感慨:我们总是对历史太不尊重,巴掌大块地的南新仓在这些高耸入云的楼群之间太不伦不类了。
这不能不令人想起同样可作为城市历史文化载体的绿化大树。现在,我们对它们也是太不尊重,如果有新建设项目上马,最需要“让位”的就是那些在街头、小区等处默默成长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树,而绝不是相反。在人们看来,似乎绿化大树仅仅只是一棵棵大树而已,丝毫不值得尊重,所以砍起来也就毫无顾忌。
当然,也有令人稍感振奋的消息。据《南京日报》报道,南京市园林局总工程师陈雷透露,地铁二号线动工至今,市园林绿化部门一直尽最大努力保住大树,沿线4000多棵行道树中,只有190棵被挪至苗圃;而在最初施工规划中,这个数字是1060棵。
地铁建设挪树从1060棵减到190棵,不能不说这种对绿化大树的尊重的确算得上是一种进步、一种文明。而为了少移树,该市地铁二号线有3个站点进行了重新设计,让地铁建设成本增加了4000万元。
一直以来,不少人都对城市绿化现状颇感不满,原因就在于城市绿化大树太少,而新栽的小树又难成气候、发挥不了作用。现在,在改造过的街道,基本上就不会再有原本高大茂密的行道树——都被砍掉或者移栽了,取而代之的是盆景化的小型树种。
这些观赏树不是种在地上的树坑里,而是被种在一个个方形或圆形的花箱或水泥种植池里,远看着就像一个个大型的盆景。由于这些树的根系都受到种植容器的限制,而不是深入到地下的泥土中,所以根本就长不大。不仅如此,由于根系无法深入到地下吸取地下水,所以需要不停地人工浇灌。
老实说,这种绿化根本就可有可无。毕竟,炎炎烈日下,谁会有心思去欣赏这些“盆景”?况且,还那么浪费资源。尽管如此,城市绿化“盆景化”正在不少地方成为一种流行做法,并直接导致了对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树古树一砍了之的现象不断发生。殊不知,盆景化的城市绿化根本弥补不了砍掉大树所带来的惨重损失。
在南京,年纪大点的人大都记得中山路上法桐遮天蔽日的情景。20世纪60年代,中山路上的法桐一共6排,其中间隔着一条快车道和两条慢车道。由于道路的扩建,6排法桐在20世纪末曾被砍去两排。现在,南京没让悲剧继续,坚决地选择了保护。这无疑令人深感欣慰。
城市大树是有生命的历史,见证了城市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早已融入人们的文化血脉。就像一位老人或长者一样,它们必须得到足够的尊重,而绝不是随便说砍就砍。砍伐大树这种简单、粗暴地推倒重来的做法,让我们损失的绝不仅仅是一片片绿荫——尽管在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这片片绿荫正变得空前的弥足珍贵。
所以,老实说,南京多花4000万元地铁建设成本保护下来的那近千棵大树,其生态、社会、经济价值绝不是4000万元就可以换来的。这种对绿化大树能不移绝不移的行为,体现的是一种生态文明价值观、一种对历史文化的高度尊重。
我们为能不移绝不移这种文明行为大声叫好,期待将大树作为历史予以足够尊重的文明行为能够为城市带来更多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