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在哭泣: 泉城部分雕塑屡遭破坏状况让人忧

2009年07月28日 08:56济南时报赵言民

中国园林网7月28日消息: 泉城路上的《老残听曲》雕塑中白妞的鼓槌已丢了十几个;泉城广场文化长廊内的“王羲之”不敢再换笔——种种破坏行为已让雕塑伤痕累累。

1 白妞、王羲之、“少女”很受伤

敲大鼓的槌儿又没了

7月27日下午,雨后的泉城路上依然游人如织。在老城区的芙蓉街口,游人更是多了不少。雕塑《老残听曲》自然成为大家必看的景点。很多好奇的大人小孩往往会敲一下白妞面前的大鼓。让游人们失落的是,白妞手里的鼓槌儿没了,她再也敲不成鼓,而老残的曲儿自然也就听不成了。

再细看一下白妞的手和胳膊,更令人心疼:那里已经落下了四五个“疤”。“我们已经给白妞换了十几个鼓槌了。”7月27日下午,济南市泉城路管委会副主任戚林波对记者说。他告诉记者,从2002年这组雕塑建成到现在,他们已为白妞换了十几个鼓槌。一开始,他们是按照当时的雕塑要求更换鼓槌,每个鼓槌的总费用都在1000元左右。这样大约换了七八次。后来,他们不堪重负,再更换时,就是用了仿制品,而即使这样,每次维修费用都要在200元以上。

“最近一次是半个月前丢的。”戚林波说。就在泉城路的巡逻人员两次巡逻间隔不到20分钟的空儿里,鼓槌就没了。

“书圣”连支毛笔也没有

相比白妞,位于泉城广场文化长廊内的“王羲之”的心情会更加难过——— 作为“书圣”,他现在竟是两手空空,连支毛笔也没有。据了解,“书圣”的右手中本来握有一支铜质的毛笔,是焊接上去的。在第一支笔丢了之后,管理人员又到外地制作铜像的企业专门定制了一支补上。但没过多久又丢了;后来,管理人员虽然准备了第三支笔,却因为担心再次被人掰掉,迟迟不敢焊上去。

拉琴的美少女破了相

记者在寻访中发现,受到伤害的并不只“白妞”和“王羲之”。在泉城路西首万达广场前,有一座名为《琴韵》的雕塑,如今,少女的小提琴不仅没了琴弦。而且因为屡屡被破坏,后来维修人员只好在少女的脸上和脖子上加了一块补丁,以固定小提琴。这样一来,本来的美少女则破了相。就在这个少女的不远处,《父与子》的雕塑中,宝宝的水壶带也被人给掰断了。护城河沿岸的“老翁垂钓”等雕塑,也是屡遭破坏。

在济南市的“西大门”,经十西路的济南西高速收费站附近,前不久刚刚由相关部门建立的一组运动雕塑,现在也已受到损坏。雕塑群中羽毛球选手的球拍就在近日不翼而飞了。这组雕塑群是济南市为了迎接第十一届全运会刚刚制作完成的。在济南市的“西大门”出现这样残缺不全的雕塑,直接影响到了我们城市的整体形象。

 2 部分雕塑已消失三年多

2002年,在泉城路改扩建竣工时,与《老残听曲》同批落成的,除了现在尚在的《父与子》外,还有《泉韵一》、《泉韵二》、《母女俩》、《打电话者》等四组。然后,这四组因为泉城路路南区域的改建被迫搬迁,如今只能呆在泉城路管委会的仓库里。

“最近搬回来的是《母女俩》,也已半年多了。”戚林波告诉记者。因为建设改变了,环境就不搭配了,所以这四组雕塑只能暂时在管委会放着。最早搬回来的是《老残听曲》对面的两组《泉韵》雕塑,已经三年多了。

对于这四组雕塑的未来,戚林波表示,自己也不知道。“雕塑怎么放,要按有关部门的规划。”戚林波说。

3 “这些都是咱济南的宝贝”

针对屡遭黑手的雕塑,很多市民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关注。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67岁的市民称“这些都是咱济南的宝贝,大伙儿都应照看着点儿。”市民陶玉山因为心痛雕塑屡遭破坏,还曾为此专门向本报撰文“保护城市雕塑我们责无旁贷”。

“那些雕塑的破坏者不一定是济南人,但我们每一个济南人都应该好好去保护她。”戚林波称,落成在泉城广场、泉城路这样开放性区域的雕塑,仅靠管理人员的“照顾”是不够的。他说,如果大家都能爱护咱们的环境,就会带动更多的人,也会让那些破坏的人胆怯。

一位我省著名的雕塑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城市雕塑在为我们的城市增添魅力,她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不仅要接受她,还要像对待一个生命一样地去保护她。”
 

(来源:济南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