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29日消息:笔者从四川省林业厅获悉,崇州等全省27个县(市、区)获准启动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非林地林木采伐不再受国家限额控制,林地人工商品林采伐也将简化审批程序,释放更多商品木材。林业政策风险的逐步下降,正刺激着相关投资者涌入。
林产品原料紧缺
到明年6月,四川国栋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将拥有全国最大的纤维板产能,该公司董事长王春鸣说,新建的3条年产30万立方米的生产线投产后,对木材的需求量将倍增。
四川省林产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钟金华介绍,四川家具制造业是西部第一、全国第三,每年需人造板700~800万立方米,但每年只能自给300万立方米,缺口约达500万立方米。灾后重建对林产品的庞大需求,使原料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据调查,地震灾区对人造板的需求在2000万立方米以上,地板、木门、锯材、装饰板材等行业将面临300亿元的需求,家具总需求量在200亿元以上。
严管政策管得过死
四川森林覆盖率高,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缺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受保护的天然林占了多数,另一方面则源于树木采伐受到严格控制,采伐成本高。
现行的森林限额采伐制度始于上世纪80年代。王春鸣认为,在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等政策限制下,林农长期面临采伐难、变现难的困境,使很多林子疏于经营。他曾两次给国务院提出建议,呼吁在保护天然林的同时,放松人工林采伐政策,形成砍伐和栽种的良性循环。
省林业厅副厅长刘书贵也表示,现行采伐制度的限额指标管理过细过死,并且存在不科学的用途限制,导致森林经营者虽然拥有资源,但因无商品材指标而不能上市销售,成为“有财富的贫困者”或“富有的欠债者”。
崇州试点改革
国家林业局已将四川列为森林资源采伐管理改革试点的重点省份。今年,全省27个县(市、区)获准启动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
省林业厅厅长王平表示,通过改革限额分配方式,最大限度帮助林业经营者落实林木处置权。比如,采伐限额限于林地,非林地上的林木不再纳入限额管理;全部采伐指标可以向后各年度结转使用;放活对各树种采伐年龄的限制,根据培育目标、经营方式确定采伐年龄和采伐方式。
崇州是成都惟一的试点县(市)。崇州市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黄斌告诉记者,非林地的林木采伐不再纳入限额管理后,由林农依法自主经营。比如,农民在耕地上、沟渠旁、房前屋后栽的树,不再受采伐限额限制。这一部分林子,虽然没有统计,但数量相当庞大。
此外,以前林农申领采伐许可证的环节太复杂,通过这次改革,在林地采伐人工商品林虽然还是有采伐限额控制,但将简化审批程序,减少环节。
刺激林业投资
成都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森林资源采伐管理改革的逐步推进,必然降低林业投资者的政策风险,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林业。
四川天罡木业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聂铭说,他们公司已经计划未来3年栽植20万亩工业原料林,将通过与林农合作等多种途径实现,总投资1亿多元。
尽管森林资源采伐管理改革已迈出了一步,但林业部门怕政策突然放得太宽,砍伐太多,仍显谨慎。按照规定,“不准在试点县外实施试点采伐,不准在公益林中实施试点采伐,不准突破采伐限额总量实施试点采伐,没有纳入试点的地区也不能自行改革”。
推荐阅读:
(来源:九正建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