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机器手”解放人的手——记哈林机所首席专家吴兆迁

2009年08月18日 15:25中国绿色时报白兆会

中国园林网8月18日消息:二十几年如一日,他仿佛是一台“工作机器”,每天的重心就是工作,不是十几个小时待在办公室里总结实验数据、琢磨新机器,就是带领手下到苗圃做试验,周末和节假日也不例外。

“不去试机器,晚饭后不去办公室,我就不知道干什么才好。”工作,已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个人就是国家林业局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首席专家吴兆迁。大学一毕业,这部“工作机器”就与“育苗机械”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筑床到播种,再到换床移植,育苗地里的一株株小苗很不容易长成。在实现机械化作业之前,这些工作都要靠无数双手在短时间内抓时抢工赶出来。用工多、与农业春播的矛盾、优质苗产出率低等,都给林业育苗带来了困扰。如今,吴兆迁和他的科技创新团队制造出的机器解决了这一问题,用“机器手”解放了人手。

苗木换床移植作业是林业育苗生产中劳动强度最大、耗费人力最多的一道工序。我国的育苗技术规程与国外相比有很大不同,最为明显的就是对苗木换床密度的要求不同。以落叶松为例,我国要求每平方米180株~200株,国外要求每平方米80株~120株,相差近一倍,也就是说我国的育苗属于高密度移植作业。这种差别使国外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就有的机械化换床技术在我国根本无法推广应用。

因此,高密度苗木机械化换床移植技术成了我国林业机械学术界公认的难题,是实现林业育苗全程机械化的瓶颈问题。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国家和地方几次拨款立项进行研究,结果都不能令人满意;我国也曾引进过几台国外先进机型进行试验研究,最终还是无法推广应用。

吴兆迁思来想去,终于发现造成这一难题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苗木换床移植机都是采用纵向开沟的作业方式,由于受到机械结构和作业空间的限制,其换床密度难以满足我国林区育苗技术规程的要求。

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吴兆迁的大脑里产生了,那就是彻底转向,模仿人工作业,纵向改横向!这一改就是十几年。吴兆迁凭着“永动机”一样的毅力拼搏着,终于成功研究出了“横格式苗木移植方法”。

1992年,吴兆迁开始夜以继日地进行研究。一年以后,首个苗木换床移植机试验装置终于研制出来了。虽然早期的试验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但他从中积累了一系列有益的经验。

正当吴兆迁雄心勃勃继续钻研下去的时候,研究工作却被迫停止了。研究经费无法到位,他又被派往马来西亚工作。

在国外工作了5年多,他利用业余时间查阅了大量资料,分析失败的原因,计算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数据,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00年,吴兆迁回国工作后,便立刻着手为课题的再次上马积极准备。2002年,中国林科院批准立项进行横格式苗木移植机预备研究;2004年,科技部批准立项进行自走式苗木换床移植技术及设备的研究;2006年,科技部又批准立项进行包括苗木移植机在内的营林机械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于是,他的设计才能和积蓄了10多年的研究资料终于有了施展的机会。

为了早日攻克难关,他和课题组人员团结协作,加班加点地研究机器、试机器、统计数据。他自己更是不分昼夜,周末和节假日在他脑子里都失去了概念。

生产试验是课题最为艰苦的部分,由于受到季节农时的限制,试验必须在春季适时的15天左右完成。连续4年,吴兆迁带领课题组人员就在这个时间段里在林区苗圃进行试验,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这一切终于换来了苗木机械化换床移植技术研究的巨大成功。试验结果表明,新型苗木移植机与国外同类最好机型相比,整机消耗功率减少一倍以上,作业效率提高50%,移植密度提高80%,优质苗木的产出率可以提高15%以上,生产效率是人工定额作业的5倍。

“横格式苗木移植方法”由此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被一些专家称为林业机械中的“诺贝尔”。

与此同时,对其他育苗机械的研究也相继获得了成功。苗圃精细筑床机和林木种子精少量播种机就很让吴兆迁和他的团队引以为豪。

苗圃精细筑床机与旧式筑床机相比,从整体结构到关键部件都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和完善,尤其是创新研制的土壤颗粒大小分区成形装置,使土壤作业进一步精细,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墒情,作业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填补了国内空白。新机型一次作业的效果就相当于旧机型重复两次作业的效果。

我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研发了几种林业苗圃播种机,但排种机构伤种现象严重,作业质量也不够理想,所以一直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目前,我国林业苗圃的播种作业绝大多数还是处于手工作业阶段,浪费种子现象非常严重。林木种子精少量播种机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彻底避免了排种机构伤种现象。可节约良种20%~40%,使苗木分布疏密合理、养分均衡,提高优质产苗率10%以上,减少间苗量、易于除草松土,平均每亩育苗生产综合成本可以降低 300元~500 元。

一个接一个的成功,并没有让吴兆迁就此停止奋进的脚步,因为这还不是育苗机械的全部。他的下一步奋斗目标已经确定,那就是实现我国育苗生产全程机械化。

推荐阅读:

江苏:武进江南花都产业园开工 该项目总投资2.5亿元

江苏:沭阳“网上花店”促成新一条富民产业链

江苏:兴化50万株进入花期的向日葵吸引来了一批游人

《云南省花卉产业发展条例》将于2009年9月1日起施行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