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化要突出特点因地制宜 须以差异化作为追求

2009年08月25日 15:18中国绿色时报曹云

中国园林网8月25日消息: 同是绿化,不同城市其实各有不同风貌。正是这些体现不同风貌的特点,不仅让城市更有个性,也使城市生态环境变得更加宜人。

如果偶尔看看电视新闻,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在镜头里欧美一些广场或商业街几乎没有行道树,亦没有大片街头绿地,最多有一些修剪工整的、装饰性的矮小绿篱。想过没有,为什么没有高大茂盛的乔木呢?

其实,这是自然气候、社会文化因素使然。众所周知,欧洲地处北纬36度以北地区,跟中国的哈尔滨相比,欧洲大部分地区纬度还要高;气候多属北温带气候,多数地区夏天十分凉爽宜人,7月平均气温多在10℃~20℃,最高也很少高于30℃。因此在欧洲,阳光非但不是很强烈,反倒令人觉得十分珍贵。

不难想象,欧洲人何以一直有喜好晒太阳的生活方式。假期时,往南跑到地中海晒太阳已成一种生活方式。在这样的地方,街道、公园、广场或绿地等追求高大茂盛的树林当然有点不可思议——这当然不是说他们没有森林植被茂盛的城市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类似风格甚至还直接被“移植”到了国外。在天津,就有一处殖民地时期的意大利住宅区,街道两旁空空荡荡。在住宅区的中心小广场,没有树干只有灯杆。

不知道是不是直接照搬了国外这种“先进”经验,一段时期以来,像欧洲不少城市街道一样少栽甚至干脆不栽树的绿化模式,在国内也大行其道,大面积的草坪及修剪成几何形状的矮小绿篱随处可见,看上去工整有序。此种景象在新区或改造区更明显。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欧洲的绿化模式并不适用于中国。

不同于欧洲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中国人口与经济重心位于沿海和南方地区,这些地区多数属于亚热带范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下,夏季的“火炉”城市越来越多。在这些地方,绿树成荫才是人们的梦想,多栽高大乔木非常有必要,当然也有可能。

面对城市绿地和公园被设计建造成“晒死人的马路”、“晒死人的广场”等现象,不少媒体纷纷批评,称这些用纳税人的钱建造的公共绿地,却被广大纳税人视为“畏途”——白天绝大部分时间空无一人,成了城市的“可可西里”(意指无人区)。亦有网友就此评论道:“作为形象工程,国内很多广场绿地都是用来‘看’的,都是领导意志决定广场绿地的设计建造,领导的喜好决定绿化树木的多少,甚至街道也可能建成样板街。”

绿化模式根本不能相互照搬。中国有句成语:南橘北枳,意思是外部环境变化会导致事物性质跟着变化。用它来形容对国外绿化模式的照搬或复制,再合适不过了。当然国内各地之间的照搬或复制,往往也会导致南橘北枳的后果。

中国本身地域辽阔、自然气候条件差异极大,北方城市怎么能将四季常青作为绿化追求的目标?干旱地区怎么可以建造大面积人工城市湿地?“火炉”城市又怎么可以无视高大乔木的遮荫功能而大量栽植小型观赏苗木以求美化效果最大化……

不同地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绿化植物对生长条件也就要求各异,人们对城市绿化的诉求更是各不相同。所以,城市绿化应突出特点,任何脱离当地实际的照搬或复制,结果往往是费力不讨好,无异于邯郸学步。

可惜,知易行难。在城市绿化领域,我们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同质化产品:走遍南北,水生植物无非就是芦苇、千屈菜等等,乔木也无非就是香樟、白蜡之类;到处都在追求四季常青,草坪风、大树进城风等现象更是层出不穷……“每个城市的绿化几乎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植物也总是那些,一点新鲜感都没有。”在一家绿化景观论坛,网友们无不感慨。

的确,如果在杭州发现红叶石楠无处不在、到了南京或上海还是如此的话,那么任何人可能都会感觉有些单调乏味、甚至令人生厌。城市绿化从众、模仿现象比比皆是,不仅使城市泯灭了个性与特色,还会严重影响绿化植物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值得深思。

城市绿化必须以差异化作为追求,就是要抛弃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幻想,杜绝生搬硬套与简单复制。不同地区必须尊重各自社会历史文化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做出完全差异化的产品。唯有如此,城市绿化才有可能为改善城市生态、提高城市宜居水平更好地发挥作用。

推荐阅读:

记盆景爱好者张荣兵——用心从平常中孕育出奇迹(图)

云南:大理创新核桃穗条快速繁育技术 保高效核桃产业

上海:屋顶绿化推广受阻于市民不理解

山西:鲜花市场的“散兵游勇” 流动售花的作用不可小视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