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9月1日消息:享年98岁的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于今年七月与世长辞,老先生活到98岁,在人们的心目中,无疑是一位长寿者。季老晚年曾写有《老年谈老》、《长寿之道》等文章,他说:我长寿的秘诀就是没有秘诀,换一种表达,就是:养生无术胜有术。其实,季羡林先生的“无术”,不过是不拘泥于流行的养生之术所定下的条条框框而已,其要点乃胸襟宽广,勤奋有为。顺其自然。这样的“无术”,当然胜过“有术”,只要是自己喜欢的,认为对自己有益的,对人的生命都会有好处。
季老是一位研究古老学问的学者,可是,他同时又是一位热爱生命、与鲜活花草有着极深情缘的至性之人。季老在研究学问之余,常常与草木交流,关注它们,用手用心去培植它们。正因为此,他与一些植物和花草有了密切的联系,对植物的生长情形,有了超出一般人的深入了解。
说起季老喜欢花草,这还要追溯到1946年留学回国后。当时,他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那时他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里,院子里存放着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还有一些年代久远的古碑,因此,这里显得相当阴森。住在这里的季老虽然并不害怕,可孤寂之感却会时常袭来。这时,院子里的马樱花开了。这种花树,密碎的叶子好像一座天棚,上面布满了粉红的花瓣,一眼望去,宛如绿云上浮着团团的红雾。花一开,香气也出来了。满树的花叶,使得这个阴森的院子,透露出别样的生机,它同时抚慰了季老的孤寂。从此,季老开始喜欢上这种先前并不熟悉的马樱花,也使他对马樱花产生了更浓厚的感情。
季老住进美丽的北京大学朗润园后,每年春夏之交,他总会闻到扑鼻而来的阵阵清香,这香气来自西边荷塘岸边及高低土坡上成片的洋槐树。起初,季老并未特别在意这种在北方很普遍的树种。一次,他陪同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走到槐树下时,这位外国友人用鼻子深深吸了几下,仰头看花,惊异地睁大了眼睛:“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外国朋友对槐花的赞美,引发了季老对槐花的兴趣,此后,槐花成了他所喜欢的花草中的又一爱物。
“文革”之前,北京大学办公楼前,有两株枝干繁茂、绿叶苍翠的西府海棠,十分有名。每年春天,还有文人专程赶到此处,探望欣赏。季老近水楼台先得月,每逢海棠开花,他必定一次次到树下流连,欣赏花色,看彩蝶飞舞、蜜蜂飞鸣。那时季老的感受,在他后来的回忆中一再提到,是“顿觉得人间毕竟是非常可爱的,生活毕竟是非常美好的,胸中的干劲徒然腾涌起来……”
除了观察、品赏各类花木的生长习性和各自的特色外,季老还加入到了点染自然、美化环境的行列之中。他家门楼前,有一块几亩大的清塘,最初这里面生长过荷花,后来却不见了。水塘没有荷花,看后感到缺点什么,为此,他便将友人从湖北带来的一些洪湖莲子投进水里,几年来,竟得“满塘风荷举”。后来,季老将这段故事写成了散文名篇《清塘荷韵》。
季老是一位大学者,研究的学问一般人难以理解,可是对自然,对草木的喜爱却与一般人无二。这两者,相距似乎遥远,但对于热爱生命的人,它们应当同等重要,同样富有魅力。或许,它们还有一种深切的联系:是自然之美,支持了他对深奥学问钻研的兴趣;是花木的灵性,陶冶了他的情操,升华了他的境界,增强了他的身心健康和生命活力。
上述可见,季羡林先生是一位乐花者寿的典范。从他喜欢花木、情系自然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悟出:当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养花、赏花之中的时候,定会使人血脉调和,气顺意畅,久而久之,人的心理活动自然而然会得到充分调节,创造性的灵感就会纷至沓来。养花是一门艺术,它能美化生活,改善环境,增长知识,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更能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所谓乐花者寿,我们从中可以有所思有所悟,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乐花者,让这些自然界中的生灵,成为我们身心健康的“天然保健医生”和“环保卫士”。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