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蒙阴建设“生态花园、绿色之肺” 实现和谐发展

2009年09月15日 09:28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马祥坤 张圣虎 杨敏军

中国园林网9月15日消息:山山岭岭满目苍翠,河中沟底流水淙淙,山峪村头蜜桃飘香,漫山遍野苹果、板栗挂满枝头。在果园、在村头,来自上海、沈阳等外地客户,正把一箱箱蜜桃装车,农民手里点着票子,脸上挂满笑容——青山绿水间,山东省蒙阴县的生态县建设已成为沂蒙山区的一道亮丽风景。

“蒙阴县已成为鲁南的绿色之肺。”“蒙阴县已成为临沂市的后花园。”如此这般的美誉,从社会各界接踵而至。蒙阴县每年的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65天,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41%和70%,境内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水质标准,该县的生态建设走上了和谐发展的康庄大道。

初秋季节,笔者一踏上这块美丽的土地,果然风景这边独好……

高瞻远瞩的生态立县战略

蒙阴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是典型的山区县,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4%,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农民依山而栖,居住分散。在这样的地理、人文条件下如何发展县域经济,如何建设新农村,是摆在蒙阴县决策者面前急待破解的难题。

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以后,蒙阴县委、县政府对县情有了更准确的把握:蒙阴的优势在山水,潜力在山水,良好的生态是蒙阴的无价之宝。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蒙阴县历届领导班子一直坚守这一理念,在此理念的引导下,该县没有牺牲生态环境去盲目追求GDP,而是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积极探索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发展之路。

为了保护好这片青山绿水,蒙阴县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先后制定了《蒙阴县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和《蒙阴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并经过县人大批复实施,为生态县建设绘制了蓝图。2005年,县里又先后出台了《关于认真开展生态县建设的意见》、《关于成立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印发〈蒙阴县环境污染行政责任追究办法〉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把生态建设放到“一把手”工程的重要位置上,要求“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严格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财富”成为各级各部门的共识。

建设生态县,首先要建设生态村。蒙阴人从山区实际出发,从总结典型经验入手,逐渐找到了一条符合县情、颇具山区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路——建设生态村。

生态村不能穷了农民。蒙阴县在建设生态村的过程中,把发展山区经济,富裕山区农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他们把山区经济发展的重点确定为“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相统一”,把农业的支柱锁定为林果业。2003年,全县逐级制定了新一轮治山治水、发展果业的规划。实行连片开发,一治一座山,一治一条流域,治一片成一片,绿一片富一片。2003年以来,已投资2710万元,扶持了6个乡镇、102个村,全县新发展果园55万亩。与林果业相配套,蒙阴县发展以长毛兔养殖、大棚养禽为特色的畜牧业,建设了1.9万个沼气池,将畜禽粪便转化为优质能源和优质肥料,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形成了“多能利用、多链结合、资源共享”的生态循环格局。

生态村要真正生态化。蒙阴县对38万亩国家级、省级生态林实行封闭式管护,对条件较好的荒山实行拍卖,对远山、瘦山实行零价承包开发;对难以绿化的荒山,采取县直部门一包到底、植树成林的责任制,荒山治理面积以每年1万亩的速度递增;对河流、道路沿线实施绿色走廊工程,发展速生丰产林。坚持有水污染的项目不上、不引、不落。投入3亿多元实施污水治理“再提高”工程;投入4000多万元,彻底清理了临沂市区饮用水源地岸堤水库十万多只养鱼网箱。在已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且正常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在孟良崮工业园内又兴建了一处污水处理厂。从去年起,蒙阴县以建设宜居村庄为目标,实施了农村新居建设工程,将农村危房改造与农村社区建设、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和移风易俗相结合,引导农民建设“百年住宅”,对200多个旧村按照社区标准进行了重点改造。今年,又实施了“清洁家园”乡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清理垃圾堆、柴草堆、石堆、粪堆,抓好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进行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院,把农村家家户户打扮的漂漂亮亮。

生态村不能缺少基础设施这个保障。蒙阴县紧紧抓住水利这个农业命脉和交通这个经济动脉,投资1.98亿元对75座中小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扩大灌溉面积6万余亩;投资8449万元疏浚治理河道80公里,投资2.9亿元新建农田水利项目4090处。据统计,2003年以来,全县共投入6.8亿元,建设水利工程6265处,灌溉面积达到34万亩。在交通方面,累计投资3.46亿元,新建改造农村公路841条1405.9公里,新建桥梁76座。目前,全县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等级公路通车里程1722.5公里,百平方公里密度107公里,居全省山区县前列,2008年蒙阴县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示范县”。

生态村要服务于民生。为提高农村办学水平,蒙阴县在全省山区县率先开展了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投入资金近亿元,建设教学楼、学生公寓楼46栋,使全县农村三年级以上的小学生能够集中接受寄宿制教育。为提升农村文化品位,蒙阴县在全县所有村居都建立了远程教育活动室,所有生态村都建设了文化广场,配备了文化体育设施,20户以上的自然村全部看上了有线电视,成为全国有线电视村村通先进集体。为完善农民的医疗保障,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一体化结合起来,实施百所农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工程,使每所村级卫生室的服务人口不少于2000人,服务范围不超过2公里,为40多万群众提供了“十分钟医疗圈”。

推荐阅读:

海南:景观树“穿金戴链”海口园林派出所勒令整改

淮北:建委园林局建立园林植物重大病虫害预警体系

宝坻12万株月季运抵市区 国庆扮美津城 供游人观赏

青岛:小区内公共绿地被人霸占 用栅栏将空间围起来[分页]

各具特色的生态村模式

经过几年的建设,蒙阴县各地生态村建设各具特色、异彩纷呈。据介绍,在蒙阴县“有特色、有看头”的生态村全县有271个。

百花峪村是“风景名胜带动型”的代表。该村座落于蒙山脚下,旅游资源丰富,景观众多,随处可见的甘甜清凉、长年流淌的泉水引人驻足。通过政府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引进建设了投资2500多万元的养心园旅游度假项目,扶持村民兴办了古槐山庄等20多处农家乐旅游点,打造了一个集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村,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

蒙阴县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被誉为天然氧吧、绵延百里的蒙山,举世闻名的孟良崮,十万亩水面的全省第二大水库云蒙湖,沂蒙七十二崮中三十六崮在蒙阴,岱崮地貌被命名为“中国第五大造型地貌”,县内拥有百万亩林果,林木覆盖面积达到70%,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近些年来,蒙阴县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依托风景名胜,建设以旅游为产业特色的“乡村游”、“农家乐”品牌生态村,把生态和旅游结合起来,推动生态村建设。目前全县农家乐旅游示范村达到33个。蒙山脚下的桃花源村,总面积7375亩,果园面积3850亩,其中桃园1500亩。他们以桃为载体,大作桃文章,建设全国桃文化中心,增加桃的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他们综合利用生态林、果园、水库等资源,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发展农家乐旅游,走生态观光农业之路,发展集现代农业与旅游、服务业紧密结合的新型农村,打造沂蒙山区的“世外桃源”。垛庄镇古泉村,依托孟良崮景区发展服务业,全村60%以上的农户围绕孟良崮红色旅游和全国最大的板栗市场经商办企业,全村年可实现收入200万元,人均增收2000多元。

以上温村为代表的“特色产业主导型”生态村也蓬勃兴起。依靠发展林果、花卉、黄烟等特色产业,以产业为主导,以生态为优势,以标准化生产、社会化合作、精品化经营为手段,推动生态村建设。目前全县果业、花卉生态村达到160个、黄烟生态村43个。高都镇上温村,总面积7841亩,山地丘陵占98%。他们立足山区优势,发展苹果、板栗、大樱桃等绿色无公害果品,户均7亩果园,形成了“山顶松柏笼罩,山间果树缠绕,山峦梯次起伏,水面波光粼粼,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良好生态环境。目前,全村果园达到3800亩,富硒苹果打进了高端销售市场。去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867万元,仅果品农民人均纯收入5460元。

“农户庄园开发型”是又一种生态村模式,八达峪村是这种模式的代表。这种类型大都以庭院经济起步,依靠发展农户庄园式农业,建设农业精品园区。蒙阴镇八达峪村总面积3000多亩,208户,林果面积1800多亩,农户分散在承包的果园里建房居住,每户4至6亩果园连片开发,形成了“房在园里,林在村里,一片桃园一座房,一圈兔舍作围墙”的庄园经济模式。该村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将蜜桃生产、长毛兔饲养和沼气建设三者有机结合,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被称为以农户为单元的“八达峪循环农业模式”,成为绿色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全村年人均纯收入1.1万元,其中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20多户,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40多户。在八达峪村带动下,周边刘家峪、万家沟、坪子、东大腰、山头、芦山等村都靠农户庄园开发走上了致富道路。

“乡土文化传承型”是蒙阴县发展起来的另一种生态村模式。界牌镇河头泉村种植桂花的历史悠久,育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4大系列26个品种,“齐鲁第一桂”树龄已有200多年,是江北有名的桂花专业村。该村传承桂花文化,成立蒙山桂花有限公司,建设300多亩的桂花繁育基地,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30多万元。同时,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入挖掘当地历史传说的文化内涵,开发了自然生态景区、桂花文化景区和东夷部落景区三大旅游片区,年可接待游客15万人,增加农民收入十多万元。岱崮镇燕窝村抓住岱崮地貌被命名为“中国第五大造型地貌”的机遇,利用卧龙崮、卧龙泉、卧龙河的优美风光和古老传说,深入挖掘“崮文化”内涵,积极发展崮乡民俗旅游,成为蒙阴北部山区乡村旅游的带头村。

生态立县产生的可喜成果

在走访中,与农民谈起生态村的变化,百泉峪村的农民说:“山绿了,天蓝了,农民手里有钱了!”朴实无华的概括,反映了生态村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

农民增收,民生改善。蒙阴县优质果园面积现已达到100万亩,成为“全国果品生产十强县”、“全国果品综合强县”和“中国蜜桃之都”,年产果品23亿斤。“蒙阴蜜桃”成为地理标志产品,30多万亩无公害果品基地的产品全部打入高端市场。仅果品一项就能使农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农业内部就业增加。全县农村常年活跃着220多个农民打工队,有偿提供果树嫁接、修剪、套袋、授粉、疏果、采摘等劳务。每年从蜜桃授粉开始到收获果品,直接、间接参与蜜桃生产的劳动力有10余万人,劳务收入2亿多元。生态村的发展同时带动了相关加工业发展,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仅该县每年所需的10多亿个果品纸袋,按每个袋3分钱利润算,这一项就能给当地带来收益3000多万元。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3年增长95%,随着收入的增加,群众生活更加殷实,所有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99.8%的农民加入新农合,78%的农户吃上了自来水,77%的农户用上了太阳能或沼气能源,47%的农户院外就是硬化路。

惠及各业,社会受益。生态村建设,营造了显著的环境优势,吸引了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在旅游业方面,全县形成了4个国家A级景区,仅农家乐旅游一项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界牌镇河头泉村成为省级旅游特色村,蒙山百泉峪村成为全省十佳旅游特色村,蒙阴镇成为省级旅游强镇,垛庄镇成为山东最具竞争力旅游强镇。在流通运输业方面,每到蜜桃收获旺季,全县1000多辆运输车满负荷外运,直接实现运输业产值就达5000多万元。全县果品营销大户达到1500多户,果品经纪人7500多人,果品保鲜库650余座,年经销果品能力达30亿斤。根据市场调查,蒙阴蜜桃在江浙沪等南方城市已成为主流品种,“上海三个鲜桃两个来自蒙阴”。在餐饮服务业方面,全县限额以上商贸餐饮企业达到128家,4种产品被评为“山东省名小吃”,54种产品成为“优秀旅游产品”、“餐饮名店”和“老字号”,4个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和省级名牌。

生态环境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目前,该县44条河流形成的大小流域治理面积达到90%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均符合环保要求,云蒙湖水质达到饮用水源标准。全县林木覆盖面积达到70%,其中20万亩被确定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连续4年空气质量全年365天每天都保持在优良水平。蒙阴县已成为鲁中南地区的“绿色之肺”,典型的山水生态之县、名副其实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沂蒙山区好地方”真正变成了现实。

推荐阅读:

海南:景观树“穿金戴链”海口园林派出所勒令整改

淮北:建委园林局建立园林植物重大病虫害预警体系

宝坻12万株月季运抵市区 国庆扮美津城 供游人观赏

青岛:小区内公共绿地被人霸占 用栅栏将空间围起来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