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林业30年之花卉产业篇——鲜花架设幸福生活新坐标

2009年09月27日 10:52中国绿色时报

中国园林网9月27日消息:“幸福像花儿一样”,鲜花是比拟幸福的最好词汇。鲜花装扮了人们的生活,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鲜花是改革开放30年人们生活日新月异变化的最好见证。

我国花卉业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应运而生,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壮大。30年来,我国花卉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花卉业用30年时间,走过了别的国家用上百年完成的产业历程。30年来,我国花卉生产总面积增长了50多倍,销售额增长了100多倍,出口额增长了160多倍。这样的发展速度,是世界花卉业发展史上所罕见的。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重要的花卉消费国和花卉进出口贸易国。

从无到有的巨变

河南南阳月季产业的崛起可谓是我国花卉业发展历程的缩影。

南阳农民千百年来一直以种粮为生。上世纪80年代初期,南阳市石桥镇农民赵国有和几个花卉爱好者一起在农田里栽上了2万多株月季苗,年底一算账,他们的心底乐开了花儿:养花的收入远远高于种庄稼。这让赵国有等人增强了种花的信心,他们决心要大干一场。1987年,赵国有租下了10亩土地,雇了五六个人,并注册成立了公司。从此,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1990年公司的土地面积发展到五六十亩,南阳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月季生产中心。2000年,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在赵国有的主持下对公司进行了重组,吸收了当地12家月季生产大户组成了股份公司。如今,南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月季种苗生产基地,年产各种月季种苗3000多万株,生产面种近4000亩。

回顾30年花卉产业发展历程,大体可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恢复发展阶段,时间为1978年至1990年。在这个阶段的前5年,随着农村家庭承包制度的推行,农民在自己的责任田上开展花卉生产,规模小、品种杂、种植分散,产品质量不高。到1984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仅为1.4万公顷,产值6亿元,出口额不到200万美元。之后,随着农村家庭承包基本经营制度的全面确立,特别是中国花卉协会和各地花卉协会的相继成立,花卉生产进入有组织发展阶段,花卉生产、市场和流通日益活跃。到1990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达到3.3万公顷,销售额为18亿元,花卉出口2200多万美元,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第二个阶段为巩固提高阶段,时间从1991年至2000年。在这个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绿化美化要求的提高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对花卉产品需求迅速增长。

各地把发展花卉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大大加快了花卉业的发展进程。到2000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达到14.8万公顷,销售额为158.2亿元,花卉出口额为2800万美元。在这个阶段,花卉生产快速发展,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科研教育发展迅速,对外交流合作日益广泛。花卉业已成为一项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

第三个阶段为调整转型阶段,时间从2001至今。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花卉生产由高成本的发达国家向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转移,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花卉需求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下,花卉生产面积大幅增长,但质量效益不高、产业结构雷同、产品结构同质化、从业人员素质低和创新能力弱等问题更加突出。面对这一形势,为了处理好速度、结构、效益和质量的关系,实现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调整成为了这一阶段的主旋律。全行业在优化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狠下功夫,并取得显著成效。我国花卉业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我国花卉业的市场竞争力在不断增强。截至2007年底,我国花卉生产总面积为75万公顷,销售总额为613.7亿元,花卉出口总额为3.3亿美元。

产业迸射无限活力

30年来,我国花卉业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基本形成了以云南、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河北为主的切花生产区域,以山东、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福建、海南为主的苗木和观叶植物生产区域,以江苏、广东、浙江、福建、四川为主的盆景生产区域,以四川、云南、上海、辽宁、陕西、甘肃为主的种球(种苗)生产区域。我国传统的花卉产区和产品——如洛阳、菏泽的牡丹,大理、金华的茶花,漳州的水仙花,鄢陵的蜡梅,天津的菊花等,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30年来,我国花卉业规模化水平明显提高。截至2007年底,全国花卉设施栽培总面积达16万公顷,全国花卉企业达54651家,其中大中型企业7825个,同时还拥有了像“绿大地”这样的上市企业。

30年来,我国花卉业的科研教育发展迅速,全国省级以上的花卉研究单位已发展到100多个,有50多所省属以上的农林院校及一批中专、职业技术院校均设置了观赏园艺或园林专业,为花卉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我国花卉工作者克服科研经费不足等困难,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常规技术、航天技术、高新技术相结合,选育出一大批花卉新品种;采用生物技术等先进手段,进行花卉引种、驯化、繁殖等研究,使一批进口花卉实现了国产化;开展生物技术与工厂化育苗研究,在云南、上海等地建立了花卉种苗工厂化生产基地。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温室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了适合我国气候特点的温室;开发了物理、化学等综合保鲜技术,有效地降低了切花流通中的损耗;研究出立体干花的系列工艺,特别是在干花的艺术加工、化学保色技术等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30年来,我国花卉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花卉产业链条已经形成,并不断向上下游延伸。有形市场已成规模,流通体系不断完善,交易模式不断丰富。云南建立了像斗南批发市场、昆明花卉拍卖中心这样的交易市场,出现了一大批贸易和物流企业。在国内花卉消费规模逐渐扩大的基础上,消费市场逐渐细分,消费服务体系初步确立,以花卉协会为代表的行业组织体系不断优化,花卉投融资体系和保险体系正在建立。

30年来,我国花卉业的产业地位不断提升。作为一个劳动密集、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的朝阳产业,花卉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日益显现,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0年来,我国花卉业对外交流合作日益广泛。一是加入了有关国际组织。1994年中国花卉协会代表中国加入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同年加入世界月季联合会,1989年加入世界盆栽友好联盟,1998年加入国际茶花协会,2006年加入亚洲花店业协会。二是积极参加国际花事活动。1999年在昆明成功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有力促进了我国花卉业的发展,极大提高了我国在世界花卉园艺领域的地位和影响。2003年在浙江金华成功召开了国际茶花大会。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花卉协会代表中国参加了1992年和2002年每10年举办一次的荷兰世界花卉园艺博览会。三是通过多种形式,引进外资。境外花卉企业进入我国,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高档花卉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引进了先进的品种、设施、技术和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花卉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已大大缩小,部分花卉产品质量可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媲美,有的还出口日本、欧洲等,国际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大。

应该看到,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阶段,我国花卉产业同样面临许多攻坚课题:比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比如调整产业结构,比如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实现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信我国花卉业一定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