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0月18日消息:“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这是曾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离开杭州之后的感慨。此外,许多传说也让其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激发了无数人的好感。因而,古往今来,杭州一直以人、自然、文化三者和谐相融,“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亲水型宜居城市展示着其独特的城市魅力。
如今,在国务院新近批准实施的《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杭州被赋予极高的期望值——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未来,一个国际旅游城将从这里腾飞!
杭州城自古景美宜居
杭州在周朝以前,属“扬州之域”。传说在夏禹治水时,全国分为九州,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域均泛称扬州。公元前21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余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一说,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称此地为“禹杭”,其后,口语相传,讹“禹”为“余”,乃名“余杭”。
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开皇十一年,在凤凰山依山筑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这是最早的杭州城。重要的地理位置,促进了杭州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这时的余杭郡有户15380,杭州户口统计由此开始。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余杭郡,治所在钱唐。州城的范围也随之扩大,由原来的城南沿江一带发展到今天的武林门一带。由于运河的沟通,杭州成为货物集散地,社会经济日趋繁荣,人口也逐渐增加。经过北宋150多年的发展,到了南宋时,开始了杭州的鼎盛时期。杭州历任地方官,十分重视对西湖的整治,因而西湖不断美化。
南宋都市经济的繁荣,不仅超越前代,而且居世界前列。当时临安手工作坊林立,生产各种日用商品,尤其是丝织业的织造技艺精良,能生产出许多精巧名贵的丝织品,在全国享有盛名。
明清时期,疏浚西湖,将苏堤增高、加宽,修建振鹜亭(即今湖心亭),砌筑小瀛洲,使西湖重放光彩,恢复了“湖上春来水拍天,桃花浪暖柳荫浓”的动人景色。民国16年(1927)废道制,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直属浙江省;旧属诸县直属于省。从此,杭州确立为市的建制,市区分为八个区。
建国以后,杭州的区域范围经历了不断变化。现在的杭州,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省省会。从此杭州巩固了浙江省省会城市的地位,为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除上海以外的第二大中心城市。
杭州城市自古至今,都以美景著称。熟悉郭德纲的都知道,他经常在相声里唱到这段太平歌词“那杭州美景盖世无双,西湖岸奇花异草四季清香。那春游苏堤桃红柳绿,夏赏荷花映满了池塘。那秋观明月如同碧水,冬看瑞雪铺满了山岗……”这段唱将杭州美景表得让人垂涎欲滴,而这也只是杭州美景一隅。
多少人虽然没有亲身领略过杭州美景,但是无论是从小说、鼓词还是影视作品中都知道西湖美景名满天下。而当我们亲自踏上江南的热土,游走在杭州的大街小巷,美景盖世无双果真名不虚传,而美女也是杭州美景的一道亮丽风景。
杭州拥有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湖风景名胜区、“两江一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风景名胜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目山、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四个国家森林公园—千岛湖、大奇山、午潮山、富春江和青山湖森林公园;一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全国首个国家级湿地—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杭州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个、国家级博物馆5个。
可能谈到杭州,人们最容易想到的是西湖美景。“西湖美景三月天哪”的传唱、“白娘子与许仙的凄美爱情”的流传,让西湖透着古典美、阴柔美和朦胧美。西湖傍杭州而盛,杭州因西湖而名。自古以来,“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以西湖为中的的西湖景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全国首批十大文明风景旅游区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她三面云山,中涵碧水,面积约60平方公里,其中湖面6.5平方公里。
说杭州美景如诗如画绝非空穴来风,多少诗人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多少诗人在这里吟诗作对、竞领风骚。环湖四周,绿荫环抱,山色葱茏,画桥烟柳,云树笼纱。逶迤群山之间,林泉秀美,溪涧幽深。100多处各具特色的公园景点中,有三秋桂子、六桥烟柳、九里云松、十里荷花,更有著名的“西湖十景”和“新西湖十景”以及“三评西湖十景”等,将西湖连缀成了色彩斑斓的大花环,使其春夏秋冬各有景致,阴晴雨雪独有情韵。西湖不仅独擅山水秀丽之美,林壑幽深之胜,而且更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把自然、人文、历史、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
推荐阅读:
[分页]
杭州经济转型实现新腾飞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杭州市上下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认真贯彻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决策部署和省委“标本兼治、保稳促调”工作方针,紧紧围绕“两个确保”目标,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增活力、重民生、抓稳定、强党建,不断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分析,科学决策,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政策,有效推动了杭州转危为机、跨越发展,经济运行呈现“复苏向好、稳步回升”态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良好。
杭州这座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硬是挺过了金融危机的“风口浪尖”。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可突破5000亿元,增长10%左右;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3:48.7:48。财政总收入1019.43亿元,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520.79亿元,增长14.4%。到今年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8亿元,同比增长18.5%,规上工业销售产值2304亿元,增长28.9%;项目开工、投资进度情况均明显好于上年。
一季度实现“开门红”,经济运行回升向好、亮点增多,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质量向好、发展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这让杭州悟出了一个结论:在“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要以大产业为抓手,要以转型升级论英雄。
杭州凭借着独特的区位优势、灵活的运行机制及坚实的产业基础,从大飞机大整车,到新能源新医药,从传统装备制造业,到现代服务业,这些大产业正在实现新的腾飞。
200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剑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今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成代表和委员们口中的热门词。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杭州市提出了“四大”发展战略,并把培育和提升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大产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紧迫任务来抓。杭州的大产业很多,比如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动漫文化创意产业。
在大产业的带动下,杭州已率先走出了金融危机。虽然目前还面临着要素价格上涨、宏观政策不定、外贸形势不明以及节能降耗带来的压力,但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上,依然坚定一条道路,那就是杭州产业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也就是说,要以需求结构调整和低碳发展要求为导向,立足城市优势,力争在研发、市场两端率先实现突破,继续抓好信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将汽车产业作为战略产业来抓,尽快形成千亿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制造、核电设备制造和新型电池等产业;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争取在新能源材料、光通信材料、半导体照明材料、纳米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等领域形成优势。
以新城市化统筹大杭州区域
这些年来,杭州在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明确了以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环境共保、品质共享为思路的城乡统筹目标。杭州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新进展。城乡规划更趋合理,产业、基础设施、公共资源、就业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但由于杭州农村建设的“短板”长期存在,“东快西慢、东强西弱”的格局未根本改变,这些“软肋”放缓了杭州整体的城市化发展。为此,杭州市提出打造网络化大都市,通过规划西进、交通西进、市场西进、产业西进、文化西进,构筑一小时半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文化圈,做到“规划一张图”、“布局一盘棋”、“设施一体化”、“服务一条龙”、“市民一卡通”。
“未来五年,我们将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构建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区域差距,争取城市化率达到72%,让杭州市人民共享全面小康和品质生活。”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曾在一次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为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未来5年内,杭州每年将新增10亿元财政资金,投入农村和下辖五县市。通过探索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以农村宅基地和农民住房置换城镇产权住房、以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股份合作社股权“三个置换”,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三个集中”,实现城乡发展方式、区域发展方式、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三个转变”。
其目标是,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2万元,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全市城市化率达到72%,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推进;初步形成规划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生态保护一体化、要素配置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民生保障一体化的新格局。
今年8月10日、11日,杭州召开市委工作会议,黄坤明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报告,《关于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有望出台。杭州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特色,就是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实现“强城带乡、强工补农”。通过做大做强杭州市区、县城和中心镇,整体提升大中小城市的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以此带动新型工业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带动农民致富。城乡区域一体化,绝不是要城乡“一样化”、“一律化”。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目的是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区域关系,实现城乡区域互动融合、优势互补、共兴双赢,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大杭州的形状就像一片长长的叶子,叶柄是杭州主城,杭千高速就像其中一条输送养分的叶脉,一路向西,串连临安、富阳、桐庐、建德、淳安等地,一路秀美风光尽收眼底。杭千高速是有形的道路,杭州的网络化大都市建设,则像一条无形的道路,串起城乡,统筹发展,共享美好生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杭州正在加快编制《杭州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县市域总体规划》等规划,把市区306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地区,全面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市域1.66万平方公里范围进行合理布局,促进五县(市)规划与市域整体规划的衔接。另外,2007年底着手起草的《杭州市城乡规划条例》,也已列入市人大常委会2010年正式立法项目,它将对整个杭州市域的发展进行协调规划。
推荐阅读:
[分页]
打造中国首个国际旅游城市
杭州旅游产业正发生着质的变化和飞跃。据杭州市旅委统计,2000年到2009年,在杭州入境过夜游客在杭州的平均逗留时间从2.2天上升到了2.9天,其中,以《印象西湖》、《宋城千古情》、《西湖之夜》为代表的夜间演艺节目和清河坊、丝绸城等夜间休闲、购物项目,拉住了游客们在杭州的逗留脚步,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重要数据的增长,与2000年相比,入境过夜游客在杭人日均消费从190.99美元上升到了209.82美元。
在国务院新近批准实施的《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杭州被赋予极高的期望值——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杭州都市圈。
根据《规划》要求,长三角地区将联手推动形成“一核五城七带”的旅游业发展空间格局。以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五城市为节点,培育和开发都市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会展旅游、水上旅游等新型品牌。积极开发以上海—嘉兴—杭州—绍兴—宁波为主的杭州湾历史文化旅游带,以杭州—嘉兴—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宿迁—徐州为主的古运河风情文化旅游带,以杭州—千岛湖—黄山为主的名山名水旅游带等。
“杭州旅游业的发展与创新,其自身有着巨大的优势,如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创新优势,还有政府主导优势等等,现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给了杭州一个巨大的发展前景,同时在上海这个龙头城市的带领下,杭州在旅游和休闲的发展中,是不是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近日,杭州师范大学区域文化与经济研究院院长、杭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周少雄说。
虽然杭州只是这五城中的一城,但是它的旅游休闲功能定位在《规划》中是最高的,杭州在旅游业态发展上具有领先地位。打造国际旅游休闲中心,杭州有非常好的资源禀赋。因为杭州是一座山水城市,有山有水,风光秀丽,景色也非常迷人,特别是“江、河、湖、海、溪”五水共导。杭州的旅游综合体以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为功能导向,以高档的服务配套设施为物质载体,以品质高、功能全、服务好为根本。国际旅游综合体是旅游综合体的一种提升,它具有国际化水平,有国际品位,它是集观光、休闲、度假、购物、演艺、会展、娱乐等多种方式为一体的一种旅游综合体,它具有一定规模,也富有地域特色。
《规划》提到,将发展长三角地区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努力提升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化水平,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全面加快现代化、一体化进程,形成以特大城市与大城市为主体,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网络化城镇体系,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规划》鼓励人口向沿江、沿湾、沿海以及主要交通沿线、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不大的重点城镇集聚和转移,适度提高人口增长速度,同时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上海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1000万以内;杭州、南京市区常住人口不超过700万。
可见,不论是实现国家《规划》的要求,实现杭州为国际旅游休闲中心,还是像周少雄构想的,打造杭州为国际旅游城,在这样一幅城市蓝图中,杭州也将呈现出新的国际化面貌。
推荐阅读:
(来源:城市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