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位科学家毕生研究编出中国植物“户口本”

2010年01月12日 10:10南京晨报仲永

中国园林网1月12日消息:在昨天举行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除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归属外,另外一大奖项也非常受关注,那就是最能体现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过去的10年中,这个奖项空缺了7次,去年和前年都没有人获得。这一次,这个奖项被《中国植物志》编研团队一举摘得。参与这部巨著编写工作的江苏籍编委陈守良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倾注了很多植物分类专家毕生的心血,而她自己也为此奋斗了半个多世纪。

自豪

《中国植物志》不逊《四库全书》

几乎全国植物分类学专家参与编研

今年已90岁高龄的陈守良老人在得知《中国植物志》编研团队获得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时显得很高兴,因为所有科研人员的辛苦付出没有白费。据陈老介绍,《中国植物志》全书共80卷,125个分册(每个分册都是一本书),这是一部堪比《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的伟大巨著,这本书倾注了大批科学家毕生的心血。

中国地域辽阔、山川纵横,地跨热带、亚热带至寒温带,植物种类异常丰富。作为我国植物的户口册和信息库,《中国植物志》是掌握和利用国家植物资源的重要依据和发展有关学科的必须基础,因此国家在解放后便成立了《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召集了几乎全中国所有的植物分类学专家。《中国植物志》自1959-1963出版了三卷册以后,停顿了10年,直到1973年才逐步恢复编研,并于2004年最终完成。据陈老介绍,《中国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种类最丰富的一部科学巨著。全书80卷125册,5000多万字,记载了我国3万多种植物,共301科3408属31142种。

陈守良老人告诉记者,《中国植物志》有两大特点,一是该书基于全国80余家科研教学单位的312位作者和164位绘图人员80年的工作积累、45年艰辛编撰才得以最终完成,这一协作的规模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另一个特点是,编研工作基于大规模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基于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包含了许多新信息、新内容,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这在国际上是空前的。

人物

一干几十年署名没自己也不计较

大学生活在警报和爆炸声中度过

陈守良出生于江苏靖江,其父有3个兄弟,唯有他的第一个孩子陈守良是个女孩,陈守良的母亲为此受到了家族的冷落。母亲经常对陈守良说:你是女孩,要争口气,方方面面都不要逊于男孩。她还记得每年暑假的时候,都会看到像雪片一样飞来的聘书,那是在中学教化学的舅舅因为专业知识丰富,敬业心强,每年都会收到许多学校的聘请书,不会像有些教师那样担心落聘。从那时起她就下定决心:要像舅舅那样做个有知识、有本事的人。为此,陈守良发奋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抗日战争的爆发打断了陈守良的求学之路,日本鬼子进攻靖江时,18岁的她与父亲一起带着8个弟妹向北方逃难。逃难的生活让她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更体会到了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待战事稍稳,舅舅就与一些教师一起在一个叫“蛤蟆圩”的地方组办了苏北中学,陈守良与其他孩子又有了读书的机会。中学毕业后,她到了当时的大后方四川重庆北碚,就读于因躲避战火而搬迁来的复旦大学园艺系,更让她高兴的是我国植物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第一任所长钱崇澍先生亲自教授他们植物分类学。动荡的时局和艰苦的生活没有影响陈守良学习的热情,她的大学生活就在警报和爆炸声中度过。解放之后,她由上海复旦大学调到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学研究所华东工作站(中科院南京植物研究所的前身),一干就是几十年。

默默付出,有没有名分不重要

虽然在昨天公布的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植物志》的编研主要完成人一栏中,并没有陈守良的名字,但她一点都不失落,因为全国像她这样默默付出而不计回报的专家实在太多,“参与这本书编著的科研人员超过300人,几乎集中了全国所有搞植物分类的精英,哪有那么多地方把所有人的名字都写上。其实对我们普通编委来说,能有幸参与到这项伟大工程中已是非常荣幸了。”陈守良老人由衷地表示。

谈到与《中国植物志》的结缘,陈守良表示最早要追溯到1950年,“当时我已开始做植物分类方面的研究,主要重点放在禾本科与马鞭草科植物分类的研究上。”陈老说:“在南京工作期间,我还负责了《江苏植物志》的编写工作,当时花了5年多的努力完成了这项工作。”就在《江苏植物志》于1977年出版之际,中科院的邀请函也到了,中科院邀请她主持《中国植物志》中禾本科的编写,“这本书的难度更大,要去野外调查,要熟悉世界各国的文献,还要懂得德、法、英、荷、拉丁文等。如果发现了新种类,必须按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用拉丁文来命名,在国际公认的刊物上用拉丁文发表。”为此,原本只学过英文的陈守良在工作之余又开始了外文的学习,从此她没有了节假日,家务事也无暇顾及。好在家里的老保姆精心劳作,解除了陈守良的后顾之忧。至今想起那段艰辛的岁月,她还对那位来自苏北的老人充满了感激之情。

陈守良很少顾及个人名利事实上很早就有体现。据介绍,《中国植物志》中文版中的禾本科共有5个分册,其中有个分册因为主持人的去世而被耽搁了,在无人能接手的情况下,她带领一位年轻同志完成了该卷的编写任务。不过,在书出版时,陈守良却坚持不署自己的姓名。谈起这段往事,陈守良只是淡淡地表示:“这其实没有什么,谈不上礼让,也算不上谦虚。而且实际上我也是只做了一些指导工作,大部分工作还是他们完成的,毕竟我是禾本科编著工作的负责人,提供一些指导意见是我应该做的。”

90岁高龄依然奋斗在科研战线上

陈守良老人已90岁高龄,且2002年又摔坏了右臂,肩部粉碎性骨折,2003年因左肾早期癌变而切除。但时至今日,她依旧奋斗在科研战线上。据她介绍,去年由她本人牵头的一项课题还获得了江苏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陈守良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地在科研的园地里耕耘着,至今她已有著作40部,其中主编17部;发表论文80余篇:用拉丁文发表新分类等级百余个,在禾本科经典分类研究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研究方向,20世纪70年代开创禾本科数量分类研究,发表世界竹类数量分类首篇论文。其业绩被选入《当代中国科技名人成就大典》、《世界名人录》等辞书。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998年中国植物学会表彰她“从事植物学工作50年中,为中国植物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者”,并颁发奖状与荣誉证书。

与此同时,陈老也没有停止为祖国培养植物分类学后继人才的努力,“我在南京植物所工作了将近半个世纪,学生也带过了一批又一批,其中很多学生自己也带了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植物分类学后继有人,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今年,国家将10年中空缺了7次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授予了《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团队,可以说这是国家对陈守良等植物学家的最高肯定。面对如此殊荣,陈守良淡然一笑:我只是一个经历过旧社会苦难现实的知识分子,对工作和事业敬重的初衷不过是对失业的恐惧,是党和前辈专家、学者使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我所做的一切就像草木向阳一样理所应当。我现在已从科研一线退下了,但还要干一些必须要干的事。我深深地感到,现在的条件多好,有了这么神奇的计算机,查找资料、与国外同行通讯联系都很方便,要知道以前我们一本本几十万字的书都是手写出来的呀。

推荐阅读;

江苏淮安:我市花店将遭遇最“冷”寒冬

兰博会开幕 万盆兰花精品竞艳天涯

美丽的风景 给冬日帯来一丝暖意 (组图)

重庆:春节恰逢情人节 婚车花价要翻两番(图)

(来源: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