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24日消息:浙江普陀水仙因其花葶和花朵多、花期长、香气浓郁及耐寒性强等特点,成为当地的特色品种。产品销往杭州、宁波、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武汉等大中城市。近年来,普陀水仙生产面积逐渐缩减,原来的桃花镇、六横镇、朱家尖镇等产地只剩下桃花镇,种植面积从2003年的1100亩锐减到目前的200亩左右;产量急剧下降,2003年,该地区水仙年销售量达150万只,2009年销售量仅在35万只左右。那么,是什么原因限制了普陀水仙产业的发展?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普陀水仙栽培周期长,种植3年才能提供商品花球。其生长发育喜欢阴凉湿润的环境条件,在夏季,气候炎热,水仙球进入休眠期,不适应现代花卉快速发展的市场要求,因而制约了水仙生产的发展。
第二,由于水仙栽培品种均为不结籽的三倍体,用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培育新的品种极为困难,而长期无性繁殖导致品种退化、品质下降,严重制约了水仙的生产和发展。
第三,在长期栽培中,病毒感染是影响水仙品质的重要因素。长期无性繁殖的结果是,水仙栽培30天后,如果发现有病毒感染,那90天后感染就会相当严重。病毒感染的水仙花表现为花叶、斑驳、条纹、黄花、坏死,出现花箭明显减少、生长性差、抗性减弱、鳞茎变小等症状,严重影响水仙花的品质。
第四,从品质上来看,普陀水仙要优于其他水仙,因此价格也应该优于其他产品。但由于其他水仙相同规格的种球价格比普陀水仙低一些,市场上往往出现以次充好的现象,给普陀水仙带来负面影响。普陀水仙的价格也往往被局限,难以拉升价格。
2003年至2009年期间,普陀水仙的总体销售价格增长速度远远比不上土地租赁价格和人工价格的增长速度,生产利润下降,而农民种植其他作物或打工的利润与其差不多甚至更高一些,再加上种植水仙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不熟悉的农民往往难以获得理想的收益,农户增效增收的目的难以达到,因此他们的积极性也随之下降。目前,种植水仙花田的人群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的农民。
那么,普陀水仙产业发展困局能否打破?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园林建设和环境优化的需求增大,普陀水仙产业应抓住机会,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当地有关部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局面:展开普陀水仙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建立普陀水仙种质资源库,开展现代化技术的系统研究;在修订普陀水仙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自身的优势品牌,生产大量的高质量种球;通过标准化、产业化组织实施,有力推动普陀水仙标准化栽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解决多年未得到解决的种球数量与质量问题,扩大普陀水仙种植面积,提高商品率和大球率。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花卉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