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绿色革命” 让江苏的明天更美好

2010年12月22日 09:33新华日报

中国园林网12月22日消息:今年10月24日召开的江苏生态省建设工作会议,为江苏生态省建设描绘了一幅更加生机盎然的蓝图:“到‘十二五’末实现‘六个明显’:全社会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明显提高;环境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明显上升;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率先基本建成生态省奠定坚实基础,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生态省建设重点:实现“六个进一步”

我省生态省建设工作会议明确了加快生态省建设的任务:江苏将继续坚持节约优先、环保优先方针,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着力发展生态经济,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着力培育生态文化,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努力建设青山常在、碧水长流、空气清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江苏。

到2015年,我省生态省建设要努力实现“六个进一步”的目标:一是投入进一步增加,全社会环保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以上。二是能耗进一步降低,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三是水质进一步好转,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达60%。四是大气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比重达90%以上。五是生态进一步优化,林木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1%和40%,全省1/3左右的市、县(市)达到国家生态市县考核要求,3/4的城市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要求。六是环境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全省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全面改善,基本建成生态省。

实现上述目标,将着力在“四个坚持”上下功夫。一是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协调。环境如水,发展似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要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一并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同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在加快发展中推进生态建设,在加强生态建设中加快发展。二是坚持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衔接。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村环境的改善,推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环境监管向农村覆盖、环保投入向农村倾斜,加强城乡环境保护的联动与协作,推动环保信息、技术、设施的共建共享。三是坚持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统一。抓住关键环节,突出重点任务,建设重大工程,着力抓好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切实解决群众普遍关心和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统筹规划,整体运筹,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四是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组织推动作用,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强化监管,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形成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价格机制、投入机制和污染防治机制,引导和鼓励广大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省建设。

“三位一体”,协调推进生态省建设

江苏生态省建设的宏伟蓝图已绘就,下一步,我省将坚持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

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积极发展低碳环保的生态经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环保科技创新,加快构建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生态型经济体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优化的良性互动。

扩大节能减排攻坚成果。节能减排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从建设生态省的要求看,今后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只会收紧,不可能放松。我省将坚持不懈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继续组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着重抓好冶金、建材、电力等高耗能行业和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用能单位节能工作,加快淘汰重点耗能企业在役落后用能设备。集中力量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的节能。积极开展造纸、化工、印染等八大高耗水行业重点企业节水专项行动,将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的重要途径。我省将认真组织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服务业提速计划、传统产业升级计划,着力构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节能环保企业,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带动效应明显、创新活力勃发的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加快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我省新的支柱产业,创造更多的绿色物质财富。

推荐阅读:

石家庄将建北方最大城市森林公园

浙江:“森林北仑”工程两年将实施314项

昆明:十年内投570亿建森林城市

淮河源头森林七成以上已被消化 保护森林仍需政府出力[分页]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江苏在15个市、20个园区、155家企业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后将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和规模,重点抓好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以点带面推进循环经济规模壮大、效益提高。

增强科技支撑能力。科技创新是发展生态经济的持久动力。我省将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各方面力量在生态环保科研中的作用,建立更多的创新联盟和合作实体,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生态环保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组织开展资源循环利用、大气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污水深度处理、生态修复等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精心组织实施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开展我省灰霾污染防治专项研究,努力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含量。统筹水、大气、重点污染源、污水处理厂和饮用水源地监控平台建设,加快构建环境要素更加齐全、技术设备更加先进、信息集成度更高的环境监控体系,切实提高对生态环境的监控和应急处理能力。

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并重,全面营造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强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切实加强重点流域环境治理。继续把治理太湖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对太湖流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污染治理,促进太湖水质根本好转,努力让太湖这颗“江南明珠”早日重现碧波美景。推进长江流域、淮河流域暨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和通榆河水污染防治工作,建设“清水走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深入开展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加快区域集中供水和备用水源建设步伐,努力保障城乡饮用水安全,确保全省人民喝上干净的水。

突出抓好重点领域污染防治。抓住举办青奥会的机遇,大力实施“蓝天工程”行动方案,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空气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和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以南京等城市为重点整体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努力控制灰霾污染,让全省人民拥有更多的蓝天。全面推行机动车环保标志分类管理,对污染严重车辆采取限行等管制措施,有条件的地区提前实施国Ⅳ标准,大力发展绿色公共交通。制定和落实更加严格的防尘控尘措施,加强对建筑工地、道路运输、裸地、堆场扬尘的防治管理。加快实施非火电行业烟气脱硫工程,开展燃煤电厂脱硝试点。强化对矿山采选及冶炼、化工、电镀、蓄电池加工回收及危险废物处置等企业的监管,全面排查排放企业及其周边区域环境隐患,有效遏制重金属污染危害。高度重视放射源安全管理,合理规划建设省级危险废物暂存库、城市低放射性废渣处置场,确保放射源实时在线监控,确保全省废弃放射源安全处置率达100%。

大力推进绿色江苏建设。绿色江苏是我省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加快植树造林是降解污染、净化空气、改善环境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我省将坚持不懈地造林绿化,积极构建以森林为主体的高效、稳定、安全的城乡生态系统,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态需求。完善江苏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划,控制生态空间开发强度,加强生态功能管制,严守“生态红线”,努力形成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开展山体保护复绿、工矿废弃地恢复治理工程,实施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工程,增强生态自然修复功能。

扎实推进良好生态创建,大力弘扬绿色和谐的生态文化。坚持生态文明先进理念,广泛开展生态文化宣传,加大良好生态创建推进力度,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绿色节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我省将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走进企业,走进村镇,走进社区,走进学校,深入开展群众性生态文化宣传活动,大力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增强公民的资源忧患意识、节约利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体系,把生态文明有关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各级行政学院教学计划。积极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借鉴吸收国内外生态建设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继续实施公益性生态文化工程,建设一批环境教育基地和生态文化基地,创作一批表现生态文化内涵的精品力作,进一步扩大生态文化的影响力。

不断深化良好生态创建活动。良好生态创建是生态省建设的基础工程。到2012年,苏南所有县(市)都要达到生态县(市)标准,苏中地区每个省辖市至少建成一个生态县(市),苏北地区要积极启动生态县(市)建设。扩大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广泛开展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节水型城市、生态农业县、生态旅游示范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各个层面的创建活动,不断推动生态省建设向纵深发展。

推荐阅读:

石家庄将建北方最大城市森林公园

浙江:“森林北仑”工程两年将实施314项

昆明:十年内投570亿建森林城市

淮河源头森林七成以上已被消化 保护森林仍需政府出力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