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副市长包钢。
中国园林网4月29日消息:在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上呼和浩特市副市长包钢表示,经过几年的努力,截止2009年底,全市森林面积由1999年的451.35万亩增加到771.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17.48%提高到29.8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999年的6.19平方米增加到16.08平方米。今年3月,又被评为“2010中国绿色城市”。
以下是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首先感谢国家林业局、武汉市给我们提供这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下面我把呼和浩特市城市森林建设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呼和浩特地处祖国北疆,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全市总面积1.72万平方公里,人口258万,辖1旗4县4区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历史上的呼和浩特水草丰美,林木葱郁,曾是塞外闻名的“绿色明珠”。近现代由于战乱、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森林面积大幅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严重,昔日“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风光一度不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呼和浩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在内蒙古自治区率先作出了建设生态市的决定,紧紧围绕“大干五年,基本改变全市生态面貌,苦干十年,初步建立首府绿色形象”的宏伟目标,展开了一场全市总动员、全民齐参与,建设首府生态市的绿色攻坚战,生态市建设初见成效。2006年,为还青城本色,我们又自加压力,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分页]
几年来,我们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实效,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建设富有呼和浩特特色的森林城市之路,取得了明显进展。特别是在国家林业局和林业专家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科学规划,正确处理林业建设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关系,全面实施支撑森林城市建设的“十大重点工程”和“八大生态建设精品展示工程”,着力塑造“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让市民享受绿色”的森林城市风貌,切实推动了森林城市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坚持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全力打造绿色之城。 在产业发展方面,我们坚持发展高科技和第二产业为主攻方向,以打造中国新能源之都为推动力,大力发展环保节能产业,走集成发展的路子,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经济建设在调整优化过程中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建设方面,我们一改以往的只注重发展的传统模式,结合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城市森林、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积极治理社区周边垃圾填埋厂,全方位推进城市绿地建设,实现了由全国最差城市之一向较高城市城市。对明显的变化是空气质量大幅度提高,优良天数增加了,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好的生态环境能够吸收众多投资者,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坚实的经济基础又能提供有利的生态保障。
二、坚持以科学规划为指导,全力构建生态屏障。 植树造林的重点在城市,难点在山区,如何统筹推进城乡生态建设,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关键在规划。这些年,我们经过多方论证和调研,先后编制出台了《呼和浩特市生态市建设十年规划》、《呼和浩特市城乡绿化一体化》中长期规划和《呼和浩特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规划方案》,根据气候、植物资源、自然条件,确定了“五区、三环、两带”的总体建设布局。
五区,即建设大青山以北风蚀沙化治理、大青山森林、土默川平原农田林网化、南部黄土丘陵小流域和城区五个森林生态样板区。三环,即内环以中心城区核心建成花草树藤结合的立体式绿化花环;中环以环城水系为中心,两侧营建树木花草相兼的水环;外环以绕城高速公路为绿轴,两侧各建30米宽的乔灌木绿环。
两带,即绿色通道工程带,将我市境内1000多公里的道路全部绿化,实现绿色通道林荫化;河流渠道水系绿色工程带,将9条、750公里长的一级河流以及3495公里长的农田干支渠两侧全部绿化。通过科学的规划布局,以及近自然、组团式、群落式的绿化方式,我市森林建设做到了城市、森林、园林“三者融合”,城区、近郊、远郊“三位一体”,水网、路网、林网“三网合一”,乔木、灌木、地被植物“三头并举”,生态林、产业林和城市景观林“三林共建”,形成了城乡统筹绿化的鲜明特点和突出特色。
三、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全力提高造林成效。呼和浩特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3°C,无霜期仅为125-135天,年均降雨量为350毫米,年蒸发量为1791-2545.7毫米,基本上是十年九旱。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在植树造林过程中,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大力实施科技兴林战略,成功总结出一整套抗旱造林技术。
我们按照不同的地形条件,大力推广抗旱造林技术,对土层薄且坡度大、水分蒸发量多、蓄水能力低的地段,广泛运用生根粉、地膜覆盖、营养袋、坐水造林、坑内覆膜等技术,提高穴内土壤水分,使造林成活率由原来的55%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我们以活性生物制剂为基础开发推广菌根菌苗造林技术,着力解决干旱、贫瘠土地条件下,造林成活率低、生长慢的问题,并在大青山前坡进行试验,获得成功,菌根菌苗平均成活率达到98%,年生长平均为25.2厘米。
我们针对黄土丘陵区林分质量低、针叶树比例不高的实际问题,大力推广樟子松人工造林技术,结合土壤和地形特点,采用容器苗和乔灌混交、松柏混交、针阔混交等造林模式以及以水定树、以坡定树、以土定树的原则,拉大造林的初植密度,保证单株的生长条件,使成活率达到95%以上。通过上述技术的实施,我们成功打造了大青山前坡干旱造林示范工程、黄土高原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等一批科技含量高、抗旱性能强、规模效益明显的示范工程,极大地提高了造林效率。
四、坚持与草原文化相融合,全力彰显青城魅力。 呼和浩特以回族为主体,其他36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中,我们立足城市特色,结合呼和浩特厚重历史,深度挖掘草原文化、民族文化内涵,切实提升城市生态文化建设水平。一年一度的昭君文化节、草原文化节已成为呼市的一张绿色名片,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和商家,融入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成为传播民族文化和生态文明的重要平台;
四、坚持与草原文化相融合,全力彰显青城魅力。 呼和浩特以回族为主体,其他36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中,我们立足城市特色,结合呼和浩特厚重历史,深度挖掘草原文化、民族文化内涵,切实提升城市生态文化建设水平。一年一度的昭君文化节、草原文化节已成为呼市的一张绿色名片,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和商家,融入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成为传播民族文化和生态文明的重要平台;
大召寺、小召寺、将军衙署、公主府等历史文化建筑与街区的保护和绿化,使塞外青城更增添了魅力;伊利工业园、蒙牛工业园等一批现代气息浓郁的园区绿化工程,打造了工业游的新看点和园区绿化的样板;蒙古风情园、盛乐百亭园、大青山野生动物园、南湖湿地公园、青少年生态园等几处万亩左右的城市公园,形成了布局合理、极富有民族特色和北方园林特色的城市新景观,在为中小学生和市民提供了普及生态科普知识的理想场所和休闲娱乐的绿色空间的同时,也为发展生态旅游业提供了载体。
这些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果,丰富了呼和浩特的生态文化内涵,完善了城市的服务功能,塑造了呼和浩特生态文化的特色景观、特色品牌,提高了呼和浩特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坚持以全民参与为基础,全力建设美好家园。人民群众既是创森的受益者,更是创森的主力军。广泛调动全社会积极参与创森工作,不仅能形成强大的创森合力,还能在每个人心中树立建绿、护绿的生态意识。在创森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音像制品、广告传单等宣传载体和手段,全方位开展创建森林城市的宣传活动。
同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学校等单位联系群众广泛的优势,开展了一系列植绿、护绿、爱绿、兴绿活动。在我们的动员和号召下,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铭志于林、寄情于林,踊跃参加多种形式的植树造林活动,认建认养绿地、营造“爱心林”“纪念林”、保护林木等活动蔚然成风。 先后建立“青少年林”、“政协林“、“党员林”等义务植树基地近百处、11.7万亩,平均成活率达到85%。在社区,我们积极开展“花园式小区”、“花园式庭院”、“花园式单位”评选活动,全市已建成花园式单位80个、花园式小区30个。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我们不仅把植绿护绿意识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且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建森林城市、共享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截止2009年底,全市森林面积由1999年的451.35万亩增加到771.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17.48%提高到29.89%;建成区绿地面积由1999年的2228.67公顷增加到5135.52公顷;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由1999年的28.42%提高到35.1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999年的6.19平方米增加到16.08平方米。各项建设指标全面达到国家森林城市考核要求,创森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我市后也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等多项荣誉。今年3月,又被评为“2010中国绿色城市”。
创建森林城市不是一件易事,巩固创建成果更是一件难事。在建设森林城市这项造富子孙的伟大工程中,只有新的起点,新的开始。我们将通过此次论坛,学习更多的先进经验,以更有效的工作方法,全面巩固和扩大创森成果,不断提升城市森林面积和绿化率,努力使我们的城市更绿,青城更青。谢谢!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