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5月13日消息:群山环抱中,树木茂盛葱郁,修竹随风摇曳,花儿满山开放,流水叮咚有声,鸟鸣悦耳动听,空气清新通透。这就是位于石漠化地区的马山县古零镇弄拉屯。
此等情景,让记者深感意外。要知道,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已造成我国西南地区大部分石山区粮食绝收,人畜饮水难以为继。仅广西就有300多万人、200多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而这个身处石漠化重灾旱区的小山村,何以泉水长流,安然无恙?
4月30日,79岁的李义康告诉记者:“40年来,我们屯从没发生人畜饮水困难,即使是今年最干旱的时候,不但能保证全屯人的饮水,每天还可以供应外地60多个民工的生活用水,以及旅游基础设施施工用水30多吨。”
他还谈道,1998年和2008年,广西大部分地区遭遇洪涝灾害,很多石漠化严重地区山体滑坡,损失惨重,而弄拉屯却毫发不损,生活如常。
“我们是大旱之年无旱象,暴雨之后无水灾哟!”老人一脸的自豪。
老同志龙川,现年78岁,原任自治区副主席。从1990年至今,前后20多次来过这个小山村调研。在和记者长时间探讨弄拉屯的奇迹时,他感触良多:“弄拉屯之所以旱涝无忧,成了旱区罕见的‘绿洲’,关键的一点是几十年来抓封山育林,做到标本兼治。‘弄拉模式’无疑是中国石漠化治理的一面旗帜,具有普遍推广的价值。”
管住“一把刀”:“刀下留树”还青山本来面目
弄拉的奇迹,要从柴刀说起。
因为有了柴刀,弄拉人的祖先劈山开路,于清朝乾隆年间从重庆来到弄拉定居。因这里有参天的古树,长流的小溪,适合人类生存。
也因为柴刀,弄拉人吃尽了苦头。“1958年大炼钢铁,200多人的民兵连背刀扛斧,连伐两月有余,25个山头的树木被砍得精光。”李义康至今记忆犹新。“树木砍了,泉水少了,滴水贵如油,洗菜洗手又喂牛,我们曾想过要搬到外县去。”
搬迁外地,谈何容易?权衡利弊,弄拉屯人痛定思痛,决定坚守这片祖宗开垦的大山,决心管住“一把刀”,还青山本来面目。
从60年代开始,弄拉屯就订立村规民约,开始派出6名青壮年人,在弄拉的山林范围内日夜巡逻,任何人不得上山随意砍伐。发现有违约者,“严惩不贷”。
李荣光回忆道:“1977年,我刚从高中毕业回村,用刀砍了两棵小树,被罚工分200分。当时一个劳动力一天才10分,我等于20天‘白打工’”。
“刀下留树”,让受伤的青山从此得以休养生息。小小的弄拉屯,向大自然展开了它温暖、友好的怀抱。
推荐阅读:
侍弄“一把火”:“釜底抽薪”给林木减压降负
俗话说,人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管了刀,没有柴,如何生火取暖,煮饭炒菜?
弄拉屯人使出了浑身解数侍弄“一把火”,“釜底抽薪”给林木减压降负。
办法一:家家建起省柴灶,一改祖辈沿袭的三块石头垒成灶、消耗大量柴薪的传统做法。只准村民上山捡拾枯枝败叶做柴火。
办法二:户户集资,买回一个柴油机发电,除解决照明问题,多余的电量用来做饭烧菜。
办法三:争取上级政府扶持,全屯户户免费建起了沼气池,鼓励有条件的人家使用液化气。
84岁的吴金花老人说:沼气是个好东西,我们可以点灯不用油,做饭不烧柴,沼渣施果树,沼液淋蔬菜,“种出的蔬菜还是绿色食品哩!”
弄拉屯人侍弄“一把火”,除了节约柴薪外,还注意用火防火。村规民约有条文,大会小会经常讲,妇女儿童均知晓,用火安全意识特别强。新中国成立以来,屯里从未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
突出“一个造”:“代代相传”让青山永葆本色
村里的老人说,弄拉屯人有两大传统:大年初一,家家户户把一个汤圆挂在门前树杆上,在山泉出水口烧一炷香火,祈求树木快长,清水长流。他们认为,是树涵养了水源,是水泽被了后世,树是他们的“衣食父母”,水是他们的生命源泉,人吃汤圆,树木应当先“吃”。吃完汤圆,村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男女老幼齐上山,挥汗如雨大造林。
两个传统,从他们的祖先开始,至今已到第十一代,代代相传,从未间断。
“为弥补‘大炼钢’给树木带来的劫难,我们在村规民约中约定,村民如确需砍树作生产工具,必须先种下树苗。砍一棵树,种6株苗。”64岁的李华勤说。“另一个规定是,每户每个劳动力每年要种10兜竹子,多种不限。至今,我种的竹子起码有300兜。”
“竹子长得快,两三年就可以卖掉,既增加收入,又能保护山林。”李华勤解释说,弄拉人管这种造林办法叫做“以短养长”,造林与村民眼前需求结合起来,才能长久维持下去。
推荐阅读:
弄拉屯人除了“造”竹子,还逐渐发展适应石山地区生长的果树、木材、药材的种植,探索出了适合石山地区发展的“山顶林、山腰竹、山脚果、地上粮”的生产模式,形成了“以林为主、林果结合、套种药材、综合经营”的绿色经济新格局。
造林“造”出了大效益。至今,125人的弄拉屯,拥有果树650多亩、药材500多亩、用材林790多亩、中药材200多种,森林覆盖率达73%。
“上世纪90年代,我们弄拉卖果子、卖药材,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3000元,居全县之首。植被扩大,水源有了保障,旱涝不愁,一度销声匿迹的猴子又回到山上啦。”
“国家级药材自然保护区、自治区生态自然保护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生态重建示范区、弄拉岩溶动力学监测站、弄拉岩溶生态教学科研基地的牌匾相继挂到我家的门框上。”李义康的话里充满了自豪。
打造“一个游”:“物尽其用”使青山保用结合
弄拉人几十年如一日,在“刀”、“火”、“造”上做文章,探索出石漠化严重地区生态保护模式,但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也同样有过困惑。
李义康说:“树木不能砍伐,人口不断增多,退耕还林后,耕地不断减少,全屯耕地只有33亩,果树质量严重退化,近几年群众收入徘徊不前。”
如何既保护生态环境,又确保群众增收?弄拉人再度把目光瞄准了大山——靠山吃山。
李荣光说:“弄拉屯29座山峰合围成12个弄场,风光秀丽,有药用植物200多种、野生动物十几种;弄拉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是个天然大氧吧;弄拉气候宜人,夏季日平均温度在23-24℃之间,是避暑的好去处;弄拉离县城20多公里,离首府南宁约100公里,交通便利。发展休闲旅游,弄拉屯占天时地利。”
几度思量,这个大石山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路子——休闲度假旅游应运而出。
2008年12月,广西第一个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在弄拉揭牌。由老板承包所有开发费用,免费为全屯每户兴建统一的新楼房,不动山里一草一木。村民则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地量化入股的形式,参与开发经营合作社,利润四六开,老板占40%,村民占60%。
“目前,我们旅游建设投资已经达到2000多万元。”李荣光说,弄拉生态休闲旅游项目两年内可开门纳客,到时,要实现全屯人均年收入达到万元以上的致富目标,将不再是难事!
采访后记
弄拉留给世人的教训是深刻的。1958年的大炼钢铁,导致这个小山村树木被砍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群众一度饮水难。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但生态远未恢复到“古木参天”的水平。这强有力地说明,人类如果不尊重自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必然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弄拉留给我们的经验又是极其宝贵的。这个小山村几十年如一日,管住“一把刀”、侍弄“一把火”、突出“一个造”,封山育林换回青山常绿,溪水常流,成了旱区里的“绿洲”。之后,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靠山吃山,发展休闲旅游,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创造出中国石漠化治理的“弄拉模式”。
石漠化是我国南方湿润石灰岩岩溶地区特有的、在脆弱的喀斯特地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生态现象,与西北地区土地沙化一起称为我国两大生态灾难。“山穷、水枯、林衰、土瘦”是西南岩溶地区多数村寨的概貌,“吃饭难、饮水难、烧柴难、建房难、行路难、上学难”长期困扰着这些地区,严重制约着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
黔、桂、滇三省区石漠化面积占全国石漠化地区面积的83.85%,广西石山地区的面积达八九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8%,治理石漠化任重而道远。“弄拉模式”极具启示,弄拉人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坚持与执著,更让我们感动。生态灾难还是要用生态手段解决。各级领导应抛弃急功近利,坚持标本兼治,拿出石头一样硬的决心向石漠化宣战。
推荐阅读:
(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