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探索造林新模式 破解资金土地难题

2010年05月27日 09:25重庆日报

中国园林网5月27日消息:“我们通过创新,探索出多种造林、管林的新模式,较为有效地破解了这两大难题。”荣昌县分管森林工程的副县长周勇在谈到森林工程建设的创新时说,“只要敢闯敢试,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

合作造林,业主农民双赢

荣昌县合作造林的模式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户,以现有林权或宜林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业主以种苗、肥料、用工、病虫害防治药物和技术入股,开展合作造林。业主在砍伐时一次性支付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户入股保底分红收益或按比例分成收益。

“这种造林模式能够将业主与农民的权益义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农民做到‘土当田种,树当粮管’。”荣昌县林业局长吉建华说。

古昌镇在森林工程建设中,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建起了1.1万亩左右的以巨桉为主的速丰林。

该镇造林为何这样快?

“关键是通过林权改革,创新了合作造林的新模式,较好地解决了造林资金和造林用地的难题。”古昌镇镇长谢勇说,通过合作造林,实现了业主和农民双赢。

在林权制度改革中,古昌镇把所有的林业用地都确权到农户,然后创新方式,进行造林。

镇上引进重庆顺宇林业开发有限公司进来,与农民合作造林。农民以承包坡地和林地入股,公司出生产经营资金和技术,农民实行保底分红,在确保了农民最低收益、解决了后顾之忧的同时,造林积极性也调动起来。目前,该公司仅在古昌镇造林就达8200亩。

“目前,全县广泛推广了合作造林的方式,造林面积超过了3万亩。”吉建华说。

以林换地,解决政府长期投入难题

造林需要土地,特别是城周绿化和通道绿化,其用地几乎都是较好的种粮地。目前,在解决这些绿化工程的用地难题中,多是采用由政府长期租用农民承包地的办法。而政府采取长期租用的方式,则土地成本过高。

“在解决用地难题中,我们实施了‘以林换地’的模式,较为有效地解决了用地问题。”吉建华说。

成渝公路荣昌峰高至广顺、荣昌至直升等城周森林工程建设中,由农民出地,先由政府出钱按苗圃地要求栽树,管树。3年后把林地权交还给农民,成林后按苗木管理技术要求,抽大树补小树,抽出的大树收入归农民所有。

这种以林换地的造林模式,较为有效地解决了政府在租地中的长期投入问题。由于农民没有失掉林地权,还可利用林下空地种植一些矮杆作物,又增加收入。

“目前,我们已经通过这种模式,解决了5000余亩造林用地。”吉建华说,这种模式实现了政府和农民收入的双赢。

以成活为准,创新管理方式

政府的造林资金在森林工程中起着杠杆的作用,但如何才能用好政府有限的资金?荣昌也进行了创新,实行以树木的成活数为标准,验收合格后,再进行补贴。

这种补贴方式是:不管业主或农民造了多少亩林地,按作业设计要求,实行分段检查验收,分段兑现造林补助。共分三个阶段:经检查验收造林合格的,拨付造林补助费的50%;造林6个月后,经检查,成活率在85%以上的,拨付补助款的30%;造林后2年,经检查验收,保存率达到85%,且长势较好的,拨付补助费的最后20%。

这种政府补助模式,使项目管理部门,项目的实施镇街和造林业主的责任清楚,有效地保证了“造林能见林”。

古昌镇还以这种方式,鼓励农民搞庭院绿化。农民利用庭院周边的荒地和空地,栽种生态或经济林,镇政府按设计要求计算,给农民以造林补助。

在造林服务机制上,荣昌也进行了创新,变被动、盲目的服务为参与跟踪服务。

县里鼓励林业科技人员带头合作造林。营造出一种林业人员示范,农户跟着造林的氛围。目前,林业技术人员已在峰高、昌元等镇街与农户合作造林4000余亩。

在创新服务机制上,荣昌还组织课题攻关组,对造林中的保存率、适宜荣昌造林的主推品种,以及栽种技术规范等,进行攻关。目前,已攻克完成了包括国家林业局下达的《荣昌县笋竹两用林标准化示范区》、《适合西部省区以桉树为主的优良速生树种及培育技术示范》5个科技攻关项目。

推荐阅读:

天津:选出“月季十佳景点” 睦南公园等榜上有名

珠海:省立1号绿道又添新景 美丽小筑驿站下月开放

重庆:三岔路中心摆花盆 既好看又约束司机抄近路

广东中山:百年“夫妻树”生命濒危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