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5月7日消息:拥有我市首批“森林通道”之一;成片造林3.5万亩,建成60公里森林景观长廊;采取“全树冠”栽植方式,上百里通道实现大苗绿化全覆盖,一次成林,栽下即景……
近年来,武隆县立足于建设“重庆重要生态功能区、全市特色济济强县和国际旅游目的地”三个发展定位,将森林工程作为全县“一号工程”,把森林通道作为武隆的名片来打造,既建成了景观大道,又为山区群众铺设了一条致富大道。
造精品“小通道”做足“大文章”
在武隆县城通往仙女山镇的武仙路两旁,成片的七彩森林映入眼帘:一排排银杏、香樟分立道路两旁,桂花、栾树交织其中……
去年12月,武仙路荣获首批“重庆市森林通道”称号。
“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对武隆县森林建设的总体规划,我们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启动了森林工程景观绿色通道建设。”武隆县林业局局长袁德坤说。
“通过观察道路两边的植物绿化,我就知道已经进入了武隆境内。”长期奔走在渝湘高速公路的司机刘立明说,武隆段高速公路和旅游通道沿线的山坡上,已全部换上了“绿色新装”,同时还搭配了色彩各异的灌木,形态错落有致,令人赏心悦目。
“按照扩绿、增厚的原则,我们拓宽了渝湘高速公路红线外景观林带的建设范围,对可视范围实行无缝隙绿化。为保证景观效果,还采取了‘全树冠’种植的方式,每亩密植大苗167株,荒山、耕地同步推进,保证了一次成林,栽下即景。”武隆县林业局局长袁德坤介绍,高速公路和武仙路旅游环线两侧30米范围内实现直径8厘米以上大苗全覆盖,其余区域种植直径4厘米银杏,在水肥充足的地块种植雷竹,林带最宽处达300余米,公路所在山体第一层山脊基本实现应绿尽绿。
据悉,武隆县率先以交通骨架为主轴,整村推进、整山绿化,成片栽植3万多亩大苗,将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天生三桥、龙水峡地缝和芙蓉洞四大核心景区联结为一体。除了渝湘高速公路和旅游通道景观林带外,还建成了高速公路匝道、南滨路、江北景观大道等城市森林大道,构建起了“森林围城”的基本框架。同时,还投资5000多万元,栽植直径12厘米以上大苗1万余株,在仙女山新区建成银杏、桂花、杜英、香樟、天竺桂5条林荫大道,基本形成了“人在车中坐,车在林中行”的景观效果。
推荐阅读:
[分页]
立产业绿荫架下“金”喜来
武隆县巷口镇农民冯志兰一家在武仙路沿线经营农家乐已经是第六个年头。
“现在,我们农家乐已经完全掩映在森林里了,成了名副其实的‘林家乐’。”说到“林家乐”带来的“金”喜,冯志兰高兴得合不拢嘴,她家的农家乐已经从当年的一间房发展到拥有十几间房的“林间大世界”。“风景比以前好了,游客也越来越多。去年,我家靠经营‘林家乐’获得了38万元的毛利润,是前一年的好几倍。”
目前,巷口镇已经发展“林家乐”28家,年增收达580万元。而整个武仙路沿线的“林家乐”,已经由2008年以前的100多家翻了一番,成为当地森林旅游产业的“金”名片。
该县不仅借森林通道建设推动旅游产业发展,还引入企业,上层发展林木种苗,下层发展种植、养殖业,综合打造规模效应突出,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循环发展、助农增收,融景观再造与产业发展为一体的立体林业经济带,形成了两排大树、百米景观、万亩产业。在武仙路两旁的万亩林海里,该县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景观树下已密密麻麻种下了经济作物—胭脂萝卜。
“通过与企业合作,农户不但每年享有企业使用土地的固定分红,还享有企业经营苗木、林下开发、林产品收入的二次分红。林木种苗农户收益占30%、林下作物农户收益占80%、竹笋收入农户占40%。”袁德坤介绍说,“密植的林木种苗经过5年培育,农户每亩预期收益可达1500元以上,林下种植每年每亩可助农增收2700元,雷竹产笋后农户每亩分成收益可达2700元,我们不仅建的是景观大道,同时也是山区群众建设一条致富大道”。
农户零投入、零风险即可实现致富目标,有效激发群众造林育林、耕山致富的积极性,渝湘高速公路、武仙路旅游环线森林工程建设区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的比率达90%以上。
今年,该县又启动了武仙路复线、县城—芙蓉洞通道绿化,将以更大的手笔、更高的标准再建两条万亩景观产业林带。
推荐阅读: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