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农刘兰英在修剪茶梅
培育成功的树桩盆景进城就是几千元
中国园林网7月20日消息:桂花沁香扑鼻,茶梅染红田园……7月18日,笔者慕名走进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王家乡五岭村花卉苗木基地,以前的满目荒凉被一个个园艺苗圃取而代之。
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方地,前些年人们为何种花倒赔本而今却是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近年来,在乡政府的引导下,我们组建了花卉产业协会,实行捆绑发展,共同规避风险,花卉产业真正走上了正规。”正在苗圃园中为树桩盆景疏枝、造型的花农冉琴一语道破天机,她家去年依托花卉产业协会收入10多万元,今年上半年又已卖出了几千株花木,已收入现金20多万元。
市场牵引 大户带小户形成规模
“花木产业在我乡的形成壮大,前前后后走了一些弯路。后来通过市场牵引,形成了大户带小户的发展格局。”王家乡党委书记冉艳红告诉笔者,该乡花卉产业的形成,其间总结出了许多成功经验,尤其在实施万元增收的当今,值得进一步探索。
“前几年,我摸不清花木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只能当转手买卖的‘串串客’(小商贩)和利用自己的技术给别人打工。”该乡花木种植户冉龙武说,2005年以前,王家乡花木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他通过为别人打工获取的信息及对花木市场的推测,他先在石万公路边租下近10亩的土地作苗圃,从事花卉苗木的培植。没料到,苗木还没到出售的时候,就被外地经销花卉的老板订购一空。接着,他在以前的苗圃旁再租20亩土地,来个一不做二不休。
大家看到了花卉产业的前景,全乡不少致富无门的户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都跟着发展花木。
推荐阅读:
[分页]
“要不是政府的引领、基地的示范,我根本没有胆子发展起来。”面对目前娇人的业绩,该乡山泉村花木种植户刘雪刚喜出望外。原来,2000年刘雪刚随妻到花源村岳父家投资5万元发展花木,2003年花卉苗木大量上市,随后于2006年租地25亩从事花木种植。
如今,王家乡乡已有300多户从事花木种植,种植效益真正实现了“依土生金”。
政策助推 捆绑求发展规避风险
“在协会成立以前,由于品种、数量、和规模均达不到要求,有好多的订单都不敢接,到手的钱都得不到。”协会会长冉龙武惋惜地说。
谈到成立协会以前无序竞争遭遇的挫折,花源村党支部书记刘志江也深有感触:有时买主找上门,大家都争着去抢,把原本谈得好端端的价格全部搞黄,自相残杀带来的无序竞争,导致原本十分看好的花木利润十分薄弱。
“2004年,我利用到成都卖花木的机会,有幸遇到四川达州从事花木贩运的杜老板,当时1米高的茶花以12元一株的价格谈妥,没想到老板一到我们王家乡后,花木种植的户纷纷以3元一株的低价竞相销售,原本能卖十几万的茶花结果只卖了4万元。”谈及无序竞争,该乡花卉园艺场场主冉从艳至今记忆犹新。
原来,花卉产业的不断壮大,花农面临的市场风险也日益突出。为力挽狂澜,将王家花卉引入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2004年底,在王家乡政府的倡导下,成立了花卉产业协会。
成立了花卉产业协会,通过以“抱团求生机”发展模式,走“协会+农户+市场”的发展路子,王家乡花卉产业终于扬帆起航,驶入了迅速发展的的快车道。
为营造“扶上马、送一程”花卉产业发展机制,王家乡党委、政府以花卉产业协会为依托,在土地流转、能人建设、大户融资、营销服务、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极大的政策优惠,通过政府引导、协会动作,目前全乡花木产业走上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管理”的良性发展方向,做到了信息、栽植、购销的有机统一。
笔者从该乡经济发展办获悉,在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强颈东风的牵引下,王家乡党委、政府正集全乡之力、全民之智,坚持从多方融资、争资,本着“政府引导,合作社主导、市场动作”的模式,即由政府负责整合发展花卉产业所需的土地,产业协会负责业主的引进,苗木的组织,本着业主、合作社、土地流转户利益共享市场化模式,打造石万公里数十里花卉长廊,力争全乡花卉面积再新增1000亩,与黄水国家森林公园连成一体,形成一道亮丽的生态旅游观光线。
惨痛的教训、鲜活的事例,让花农终于明白“窝里斗”带来的恶果,捆绑发展迎来的生机。一样的种植方式、不一样的经营理念,却让王家花卉实现了乘风破浪,扬帆起扬。目前,王家乡花卉种植大户已达50多户,有桂花、玉兰、茶花、杜鹃等150多个种、100余万多株。在地面积达到1200多亩,去年产值达到450万元,今年有望实现1000万元。
推荐阅读: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