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马褂木的市场化之路:产业化开发等了近半个世纪

2010年07月27日 14:52中国绿色时报李晓丽

中国园林网7月27日消息:1963年,我国著名林木遗传育种学家叶培忠教授开创了鹅掌楸属种间杂交育种的先河,获得了一批优良的杂交种(杂交马褂木)。在浙江富阳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的庭院里有一棵杂交马褂木,树龄近50年、长得比10层楼还高,是这一科研成果的有效见证。

杂交马褂木的问世曾在林木遗传育种界引起很大轰动。专家一致认为,这一新型树种既继承了中国马褂木的优点,又发扬了北美鹅掌楸的长处。从观赏角度看,杂交马褂木的树体通直挺拔,树形圆满,橘黄色的花朵像倒挂的郁金香,叶片宛若一件件精致的小马褂,被园林绿化人士看好。从经济价值看,杂交马褂木是一个不错的速生丰产树种,既可以用做家具材,又能开发成纸浆用材。

按理说,杂交马褂木很有市场发展潜力,可是,为什么如此优良的树种等了近半个世纪才得到大规模的产业化开发,近日,中国绿色时报记者通过采访,解开了心中的谜团。

上世纪60年代初,叶培忠教授开启了杂交马褂木育种,可是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杂交马褂木的研究几乎中断。直到上世纪90年代,南京林业大学王章荣教授等人接续叶培忠的研究,进一步开展了鹅掌楸属杂交育种工作,科研上取得进一步突破。2005年,鹅掌楸属种间杂交育种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研成果只有应用于生产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王章荣等南京林业大学的科研人员也认识到这一点。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绿化苗木产业蓬勃兴起,市场对观赏苗木的需求量非常大,杂交马褂木产业化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但遗憾的是,当时杂交马褂木走市场化之路的条件还不太成熟,关键在于杂交马褂木繁殖材料较缺乏,种苗繁育技术不过关。

一是因为缺种子。当时马褂木的人工杂交成本高,规模很小,获得的杂交种子很有限。南京林业大学高捍东教授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南方几个省的林业局长找到他们,希望从南京林业大学买一些杂交马褂木的种子,回去繁育苗木,结果无功而返。“种子十分有限,要留下来做科研育种材料,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推荐阅读:

百合种球大量积压 切花市场压力增大

山东:平邑时兴栽金银花办“绿色嫁妆”

反季节杜鹃受冷落 卖得不如应季花卉好

浙江今年花木产值有望突破百亿元

[分页]

二是因为扦插繁育技术没有突破,扦插成活率低、不稳定,不能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要。

杂交马褂木闯市场举步维坚,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生产与科研脱节。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杂交马褂木的科研力量单薄、分散,研究经费很有限,加之缺乏科研试验基地的依托,杂交马褂木的研究一直没有实现系统化。另外,把成果推向市场一直是科研人员的“短腿儿”。多年来,王章荣教授也希望能有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来开发杂交马褂木,搭建产学研合作的新平台。此前虽然有过一些合作,但多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直到天德公司走入王章荣等人的视野。

湖北天德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10月,拥有土地面积7万多亩,总资产达到1.2亿元。

7万多亩山地,开车要两天时间才能转完,规模不小。这么大面积的林场该种些什么树,如何经营管理?天德公司也是摸着石头过河。“2003年前后,大江南北兴起杨树热,我们也决定大规模搞杨树,最早引进的是意杨,后来又从山东大举引进三倍体毛白杨。结果,杨树都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意杨上山,第一年可以成活,第二年则生长非常缓慢,第三年几乎停止生长,变成了小老头树;三倍体毛白杨,我们一度把面积扩大到1000亩,但是在种植过程中我们发现,毛白杨的病虫害十分严重,这一北方树种引种也宣告失败。”天德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喻正发介绍说。

“种杨树交了一大笔学费,我们逐渐认识到树种选择十分关键。”通过南京林业大学王明庥院士的引见,喻正发找到了王章荣。

2005年10月,南京林业大学与湖北天德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南京林业大学成为该公司的技术支撑单位,湖北天德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南京林业大学培育研究生的重要实验基地。

在良好的科研背景下,杂交马褂木大规模市场化开发的序幕从此真正拉开。

推荐阅读:

百合种球大量积压 切花市场压力增大

山东:平邑时兴栽金银花办“绿色嫁妆”

反季节杜鹃受a冷落 卖得不如应季花卉好

浙江今年花木产值有望突破百亿元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