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6日消息:从2006年开始,哈尔滨城区经过5年大规模绿化,至少增加了500万株树木。哈市现有树木超过1000万株。“绿化让哈尔滨的城市景观更加迷人了,然而还应发挥绿化的遮阴等实用功能,从而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面对高温天气“晒”出来的绿化功能缺位,该省权威绿化专家聂绍荃和生态学家祝宁建言:绿化,一定要以人为本,突出绿化的整体效益,让市民享受到“绿化福利”。
两大不足
不足一:商业化运作,大量引进新树种难见成效。
东北林大森林植物生态学科教授聂绍荃认为,哈市对绿化园林生态功能重视不够,是园林商业化运作的必然结果。
“哈尔滨有四、五十家园林公司,还有30多家苗圃,100%是商业化运作。商业化的特点是利润最大化。乡土树种利润少,于是商家就借着彩化或增加城市绿化多样性的名目,搞一些所谓的引进品种。这种行为没有错,问题是这些品种未经本地驯化,种植后生长速度慢,死亡率高,使得城市的绿化总是处于新生期,无法形成较大规模的生态效应。”聂绍荃认为。
据介绍,20世纪80年代末期,哈尔滨绿化实行商业化运作,形成明显的前后分期。“像儿童影院旁的小公园是典型的20世纪80年代、商业运作前的园林绿化,那时没有那么多引进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加上保护得当,于是形成好的生态效益。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园林建设倾向于景观发展,大量使用引进树种,每年因死亡更新需大量投入,但实际成绩却并不显著。”聂绍荃分析说。
不足二:盲目求美观,大修围挡损失实用功能。
“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绿化实际上有两个作用,一个是美观,另一个就是生态效益。城市绿化应该处理好美化与生态效益的关系。”东北林大林学院生态学科教授祝宁说。
众所周知,大面积的绿化园林具有增湿、遮阳、降温、降噪、吸附灰尘等作用。“我们的绿化在观念上可能出现了偏差,绿化不是为了改变居民居住环境,而只是为人们的感官准备的。”祝教授说。在哈尔滨,经常能遇到这样的情况:街道上没有树,旁边是个大型园林,然而园林却围着围栏,甚至是铁丝网,不准行人入内。还有些园林本来有树,却被修剪成各种造型,根本没法形成绿荫。为了追求美观,宁可让人晒着。
祝教授说,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哈尔滨的中山路。原来的中山路有许多大榆树,在道路改造过程中,大榆树被伐,却在分车带上种草坪和小树,看上去是绿色,但其生态效益与大树根本没法比。
推荐阅读:
三大对策
一是从更新角度而言,可规定种树后三代人不能砍。
聂绍荃教授认为,现在的园林绿化建设缺乏规范标准。目前,哈尔滨的园林与道路一样,规划更新速度太快。道路扩建、改建说明城市发展快,园林绿化也随之更新得太快就没有太大意义了。
“园林建设不能搞短期效应,新建园林最起码要有使用期,在这个期限内,栽种植物死亡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这样可避免引进树种的随意性太大,改变现有的哈尔滨园林年年栽树、街头难见大树的局面。种树后三代人不能砍。”聂教授说。
二是从布局角度而言,可尝试建设贯通性绿色廊道。
“绿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降低城市热岛效应,这方面大型乔木好于小型乔木,小型乔木好于草坪。”生态专家祝宁说。他建议,绿色网络应嵌入城市环境,切碎建筑空间。具体做法就是,建设贯通性绿色廊道。
这种廊道间距应小于或等于热岛主要中心区域直径,宽度应大于建筑物平均高度的两倍(如一个建筑物为8层,高度24米,生态宽度应为48米),且方向应考虑主导风向和地形道路布局。同时,廊道建设应结合松花江、马家沟和城市二环及其他主要干道进行。
“那么,绿色廊道的绿化空间从何而来。”祝教授建议,可利用城市废弃的铁道线。“哈尔滨是以中东铁路的修建而发展起来的,特定的原因导致了哈尔滨是以铁路枢纽来分割中心城市的,废弃的铁道线为绿化提供了天然的空间。”
三从源头角度而言,需要建一两家公益性苗圃。
聂教授认为,还要从源头抓树种的培育。“能否建立一两家公益性的苗圃,专门为城市绿化提供乡土树种。实际上,外地树种不是不能引用,比如我们的市花丁香,就是一种外来的灌木品种。但关键是引进树种要有一个驯化过程,这个本地驯化过程要在公益性苗圃内完成,而不能像现在这样进行‘实战’实验,造成的浪费太大了。”
哈尔滨主城区现有树木超过1000万株,这么多的树不能形成绿荫服务于民,太可惜了。两位专家表示:哈尔滨的绿化是有传统的,不需学习其他地方;只要做好绿地规划,重视绿荫功能,再切实把绿化管理纳入日常养护的重点,假以时日,哈尔滨的绿化完全可以造福市民。
短评
固守传统也是一种追求
不创新,毋宁死。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来说,现在这几乎成了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同样,固守传统,则无异于抱残守缺。不过,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城市绿化建设,如果一味追求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在自寻死路。
现在,很多城市的绿化建设几乎可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条绿化大道,行道树还没等到长出树冠就移走了;游园绿化升级,参天大树被花团锦簇的小乔木、灌木、地被草花取而代之……实际效果如何?似乎并不尽如人意。就像哈尔滨市一样,绿化建设让市民很难享受到“绿化福利”,或者不能使“绿化福利”最大化。
原因何在?应该就在于绿化建设创新意识太强。一段时期以来,不少城市在绿化建设时,总是希望搞点新创意、新品种、新格局、新模式等等,从而创造城市面貌的新气象、新风采。殊不知,这种创新只会使城市绿化走进死胡同,于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市生态等均毫无意义。
绿化建设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严格受制于自然条件。地理气候、土壤、水分等诸多自然因素是绿化建设的“天花板”,绿化创新无法、也绝不能突破。所谓的新品种、新模式等,只有在符合诸多自然条件时才有意义。这也是绿化创新与其他普通商品与服务创新的不同之处。
从这个角度而言,绿化建设与其追求创新,不如固守传统。至少,传统的品种、传统的做法、传统的经验与当地自然条件与历史文化氛围完全吻合,水乳交融。为什么要去改变、甚至彻底改变呢?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于花草树木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绿化建设盲目借鉴、学习不算创新,也不会有好结果。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