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产业升级的突破口 创建标准园

2010年07月08日 09:37农民日报江娜

中国园林网7月8日消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变革时期,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个深刻命题,成为决定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重大抉择。园艺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了20多年“量”的快速发展时期,“质”的内在要求凸显出来。

园艺产业走到新节点

20多年来,我国园艺作物供应状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作物的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园艺产业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以蔬菜为例,农业部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我国蔬菜总产量比1988年增长了2.79倍,其中的贡献因素中,播种面积增长了2.05倍,单产仅仅增长了24%。同时,蔬菜的安全质量尚不稳定。业内有关专家指出:“过去我国园艺产品基本上是靠外延规模扩张,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技术水平,变化都不大,标准化生产水平也不高。”

另外,园艺产业在各地发展也不平衡,一些地区、部分品种单产不高、质量不优、品牌不响、竞争力不强、产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突出,“卖难”时有发生,产业波动频繁。这些问题都成为阻碍园艺产业发展的瓶颈。

而过去靠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越来越行不通了。我国现有耕地面积18.26亿亩,既要解决13亿人口吃饭穿衣问题,又要发展园艺等高附加值作物,统筹发展难度非常大。在“不与粮争地”这个限制条件下,我国未来园艺产业发展走到了一个新节点,其核心是转变生产方式,提升产业素质;关键是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重要途径和突破口是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

农业部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实施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要求,大规模开展标准园创建活动,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基地,开展标准化创建活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大规模开展园艺产品生产标准化创建,保障“菜篮子”安全。农业部贯彻落实中央领导讲话和文件精神,把大规模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和大规模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转变种植业生产方式,确定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种植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去年底的全国农业工作会上提出了明确要求,大规模开展园艺产品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创建一批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加快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多次强调,搞好标准园创建工作,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一年来,农业部整合力量、强化措施,全力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工作,目前已经安排创建标准园819个,其中,蔬菜401个、水果300个、茶叶118个。并且,已经下发了水果、蔬菜、茶叶标准园创建工作方案;组织专家制定了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规范。各地大力整合资源,支持标准园创建活动,一年来共整合扶持资金8.95亿元,其中省级2.95亿元,县级近6亿元。现在,“标准园创建”一词在互联网上的搜索数达到3000多万条,成为农业领域的热门话题。

标准化贯通整个产业链

标准园创建的内在要求是要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逐步实现园艺作物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示范带动园艺产品质量全面提升和效益提高。

推荐阅读:

商品林种植未来5年难有暴利 建议避开全球化树种

湖南发现树龄达1600多年的南方红豆杉

3500年古树雕成巨型木舟 新西兰佳礼赠中国

山东:大风突袭郯城 百余棵大树被折断

[分页]

近日,记者在广东省廉江市湛绿农业科技开发公司蔬菜标准园创建基地看到,一排排青椒大棚一眼望不到头。公司董事长蔡进告诉记者,基地现在的蔬菜种植面积有1500亩,下一步还将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发展扩大到3000亩地。规模化种植是标准园创建的一个重要内容,农业部要求标准园的认定必须达到设施蔬菜标准园集中连片面积200亩以上,水果、茶叶、露地蔬菜标准园集中连片面积1000亩以上的标准,通过集中连片,推动规模化种植,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标准化生产是标准园创建的核心内容。四川简阳市晚白桃标准园推广应用的“以螨治螨”生态防控技术、液压根际配方施肥技术;四川高县茶叶标准园着力普及的无性系茶苗,发展抗逆、优质、适应性好的品种;湛绿公司的产品质量批次抽查等等,都是标准化生产的鲜活范例。按照标准园创建要求,要推进标准化生产,健全产品质量安全和分等分级及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体系,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标准园要做到100%标准化生产。

“会种的不如会卖的”,一直以来这一现象制约着农民收入的提高,而在水果标准园之一的湖北省宜昌市晓曦红柑橘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种”和“卖”结合得如此紧密。2000多亩柑橘每棵保持差不多数量的柑橘———多出来的会被摘掉以保证柑橘质量;浇水在什么时间、浇多少有严格控制,这叫做“控水增糖”;从山上到山下修了一条条“索道”,柑橘采摘以后当场包好装箱,从“索道”滑下山,避免了果实在采摘过程中的磕磕碰碰。“种”是为了“卖”,商品化处理提高了产品档次、商品率和附加值,减少了损耗。

下一步就是“怎么卖”,按照农业部要求,标准园产品要做好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和GAP认证及地理标志登记,做到100%品牌化销售。以“晓曦红”柑橘为例,贴着商标的产品已经成功进入上海家乐福、武汉沃尔玛等大型超市销售,出口越南、俄罗斯等国家,售价比周边橘园每公斤高出0.2~0.4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种植效益。

产业化经营是标准园创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一大难点。农业部要求在标准园中实现企业化运作、产业化经营,提高产业整体效益和竞争力。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标准园在耕作制度上进行了创新,例如,粮食主产地区四川省南溪县的佳美蔬菜合作社,采用了“菜-稻-菜”轮作制度,在有限的耕地上产出更多农产品,一亩地全年达到了“千斤粮、万元钱”;内江市东兴区长江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猪-沼-果”的循环农业模式;高县兴科茶业合作社茶梨套种栽培模式等等。

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五大内容环环相扣,相辅相成,贯通了整个产业链,带来园艺产业生产力的提升。

主体创新破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

当前,我国农户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特殊的国情又决定了不能简单地通过土地集中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在现有条件下怎样解决这一矛盾,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更深层的命题。而标准园创建在组织形式上的创新为生产经营主体的变革提供了可能性。

以广东省廉江市新民镇新桂荔枝合作社为例,这个合作社跨3个镇,有1万亩地,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将200个分散的、自然属性的农户,变为一个庞大的、具有社会属性的合作组织。这种变革正是生产关系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标准园创建在组织形式上各有差异,主要有两种,一是类似“新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以“湛绿”为代表的龙头企业。“这两者是标准园创建的载体,承担着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的重任。”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叶贞琴说。

但是这两类主体还有差别,与农民合作组织相比,龙头企业对周边农民在一定程度上是挤出效应、竞争效应,特别是那种仅仅租赁土地并雇请农民种植的龙头企业,给农民的只有少量好处,而没有辐射带动作用。叶贞琴认为:“我们更倾向于让农民成为标准园的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社会资本引进既要注意带动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更要注意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致富。”

今年中央财政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农业部整合2000万元资金,重点支持235个标准园创建及技术培训,每个标准园50万元。对于这50万元资金的用途,农业部相关负责人解释说:“项目资金90%以上要用于生态栽培物化技术应用补贴。”就是说国家的资金补贴要用于杀虫灯、生物农药、滴灌管道建设等有生态意义、有科技含量、有示范作用的物质设施投入。

在我国的2.7亿亩蔬菜、1.6亿亩果树和2500万亩茶园中,高标准、高水平的标准园面积还很小,但是标准园创建代表了园艺作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具有示范意义,将引领我国园艺产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经营方式。

推荐阅读:

商品林种植未来5年难有暴利 建议避开全球化树种

湖南发现树龄达1600多年的南方红豆杉

3500年古树雕成巨型木舟 新西兰佳礼赠中国

山东:大风突袭郯城 百余棵大树被折断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