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造林成效显著
水源林
中国园林网8月18日消息:“林改,改绿了石屏的山,改善了石屏的生态,改富了石屏的百姓。”这是石屏县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后很多林农说出来的心里话。
在深化林业体制改革中,石屏县委、县政府立足长远,把加强生态建设,发展林业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大事实事来抓。全县干部群众励精图治,加快中低产林地改造,大唱林业发展之歌,大做林果增收文章,不到3年时间,全县新增植树造林45万亩,林农收入明显增加。今年,石屏先后被评为“云南省绿化模范县”和“云南省林改先进集体”,并推荐为全国林改典型县。
记者走进石屏县的山区林地,走进林农家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全县林业生态综合效益开始显现:昔日的荒山披上绿色新装,这里是一片片经济林果,那里是一片片生态林,处处生机四现,水果飘香,绿意盎然,荒山难寻,低效林地难找。全县彰显出“青山永驻,绿树常青,林农欢颜”的新景象。当地群众纷纷说:林改让我们在山里有了自己的“绿色银行”。
山定权
林农真正成了山林的主人,林改短短三年间,全县新增造林面积45万亩。
石屏县林业资源十分丰富,全县30多万人拥有林地面积350万亩,人均达10多亩。长期以来,由于林地产权不清,种林积极性不高,林业发展仍涛声依旧,荒山几十年变化不大,常年长着弯扭木、杂灌林的低效林地比重大,山区群众一直处于“守着金山吃救济、宁栽包谷不栽树”的尴尬境地。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潜力在山,希望在山,出路在山。然而,在传统的林业体制下,石屏林业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生产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推荐阅读:
[分页]
说起林业的困惑,石屏干部群众深有感触地说,过去对林业管得太死,体制机制不活,管理不到位,年年栽树不见树,成活率低,投入高,产出低,群众没有积极性,每年植树造林都是政府推着走,步子迈不大。
2007年,国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如春风,吹拂了神州大地,吹醒了沉睡多年的大山。谁是山林的主人?这一难题在石屏县林权制度改革中迎刃而解。
要发展,必须依靠党的政策。石屏县把林改作为千载难逢的机遇,千方百计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狠抓不放,坚定不移地走靠山吃山富民之路。
石屏县委、县政府始终认为:集体林地是国家重要的土地资源,是林业重要的生产要素,是林农重要的生活保障。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必须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承包和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林农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广大林农发展林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促进林农脱贫致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经济社会科学持续发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石屏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生态优先、富民强县”的林业发展目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求真务实、改革创新,从山定权入手,积极探索把林地产权、经营权、自主权、处置权交给广大林农群众。
在“山定权”方面,石屏县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确保林改工作不走样,不走过场,不拖时间。在具体工作中,特别注重痕迹管理,规范运作、完备档案,做到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
通过3年的努力,石屏县已经确权的集体林地面积达245余万亩,确权率达99.99%;集体林均山到户率达97.4%,集体商品林均山到户率达97.3%。林改以来,石屏县造林面积快速增长,由过去的每年3万亩,提高到现在的每年15万亩,发展态势十分喜人。林改短短三年间,全县新增造林面积45万亩。几十万亩的低效林、弯扭木、杂灌林也逐渐被群众最为喜爱的大杨梅、核桃等经济林和速生林等丰产林所取代。全县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发展涌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
林改,给石屏人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许多林农感慨地说,林果发展快,全得益于国家给了林农一个有权、有证,自主生产经营的好政策,种什么?卖给谁?可以全由林农自己说了算。异龙镇松村村委会太岳村民小组女能人龙芳高兴地说:“林改是个好政策,林改产权明晰后,可以放心、放胆地干,从种树到木材加工到销售经营一条龙都是我们自己说了算,今年我家已挂果的160亩杨梅收入已近40万元。”
面对成绩,石屏县委书记李建阳深有感触地说:“深化林业体制改革,是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既有利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又有利于促林农增收,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一举多得,深得民心,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要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党的好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人民群众中。只要发挥好群众的积极性,就能大规模开展中低产林地改造,抓好植树造林,让荒山变成青山,低效林变成丰产林。”
推荐阅读:
[分页]
树定根
一座座荒山变成了“香饽饽”,短短三年间,全县新增造林面积45万亩。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树定根”,是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了让荒山变成绿地,让低效林变成丰产林,石屏县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中低产林地改造,让林果树深深地扎根在大山上。
面对40年来低效益、无效益的荒山,面对草都长不好的阳岗石山头,石屏县按照“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原则,先期启动中低产林改造,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多年前试种的大杨梅、核桃、柑桔均已显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面对蓬勃发展的林果产业,李建阳说,深化林业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近十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不懈实施林业兴县战略,大力发展经济林果产业,为全县的林改工作和林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看准的事,快马加鞭,整体推进。这是石屏林果取得成功的一条经验。发展林果产业,能够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既造福于当代人,又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因此,石屏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规划先行、生态优先、适度超前、有序开发”的原则,首先编制了《石屏县中低产林改造总体规划》,制定下发《石屏县关于加快推进中低产林改造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力争用10年时间,完成中低产林改造150万亩,使森林覆盖率达70%,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000万立方米以上,林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林农从林产业获得的人均收入超过3000元的目标。
在实施中低产林改造中,石屏县让林农根据自家林地情况进行经营改造,鼓励林农对一些弯扭木和残次林进行改造,简化报批手续,何时改造、怎么改造,都由林农自己说了算。目前,全县已有400多户林农申请并获准了中低产林改造,涉及低效林面积10多万亩。
“政府引导、林农投入、部门支持、社会参与”,是石屏县在中低产林地改造中的一项有力措施。在资金扶持方面,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种苗补助等方式,加大对林业产业建设的投入力度。林改3年来,县财政划拨专项投入到林业发展的资金达6000多万元。去年,全县投入到林业发展的各类资金高达1亿多元,新增造林面积达17万余亩。
把林地产权、经营权、自主权、处置权交给了广大林农群众后,石屏林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种杨梅、柑桔、枇杷、核桃等经济林果,到种金竹、油茶、速生林等经济丰产林。无论是种林果,还是种速生树,棵棵变成了林农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当地干部群众说:“我们将对所有的中低产林进行彻底改造,让低效林变成丰产林,变成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为了早日实现“树定根”,石屏县委、县政府结合县内弯扭木、杂灌林比重大,林业产业效益低等实际,本着“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竹则竹”的原则,专门制定了《石屏县关于进一步加快山区综合开发的实施意见》,确立了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核桃、竹子、油茶、杨梅、速生丰产林,以及林下资源等特色林产业发展思路,并引导林农进行林业产业结构大调整,让林农从发展林业产业中真正得到实惠。
搭建林木交易平台,是石屏县在林改中解除林农后顾之忧的一项举措。林业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配合相关部门,在有条件的地方组建木材交易市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林产品市场体系,使活立木能在市场上流转。新城乡林木交易市场建立至今,每逢集日,仅金竹一项,上市成交量达就达近200吨,年成交金额达3000多万元,林农每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
推荐阅读:
[分页]
林改前,许多干部担心,把林地分给林农后,不仅林业得不到快速发展,反而现有的树会被砍光掉。实践证明,通过林改,林农有了林权证后,增强了主人翁意识,不仅树没有乱砍,反而更加爱惜林业,更加注重管理。
林农深知,要想持续增收致富,必须把林地盘活。林农更加舍得投入,自己贷款在林地里建水池、水窖、拉水管、修路的人越来越多了。坝心镇新海资村委会是一个只有325家农户的村子,林农用于发展林果的贷款总额就达到300多万元。
3年来,全县已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近4000万元,有效缓解了林农发展林果资金短缺问题。截至今年5月底,石屏县新增林业贴息贷款达7500多万元,预计今年林业投入将达到1.5亿元,新增造林面积20万亩以上。许多林农感慨地说:“过去山权不明晰,不敢投入资金大规模种经济林果或经济丰产林,树无法定根。由于没有林权,没有有价值的林果,所有银行也不敢贷款给林农。而现在,林农敢要贷款,而银行也敢放贷了。这些都是林改带来的好处。”
林改3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下,广大林农实施了规范化、产业化种植,速生林、核桃、杨梅、竹子、枇杷等特色林果已初见成效。目前,全县共建成万亩连片特色经济林果5片、千亩连片的有21片。县采伐林场在王家山林区成功种植速生林达37000亩,同时在不同海拔地区试验性种植10余个树种500余亩,带动了200多户种植大户改造中低产林10万余亩,全县有1万多户农户自发加入到中低产林改造的行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林改如一阵春风,吹拂着文献名邦。在滇南一个山区面积达94.6%的农业县,出现了全民植树种果抓经济,造林绿化抓生态的喜人局面。
在林改成绩面前,石屏县委、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巩固林改成果,进一步破解林改后期出现的新难题,走林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让林农的日子越来越好,生态越来越好。
人定心
林农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林改绿了荒山,美了家园,富了百姓。
林改让石屏县的林农吃下了“定心丸”,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林改目标。
异龙镇银柱塘村委会土租村林农张继有、张继生兄弟俩在土租村是最早试种核桃的带头人,林改后不断扩大了核桃种植面积,目前已经挂果的核桃各有200多棵,每家一年收得的核桃干果达700千克,商贩以32元1千克的价格,直接来到村里收购,兄弟俩每家仅核桃收入就达到2万多元。加上每家套种在核桃林下1万多棵3万元的烟草收入,一年下来,每家的经济收入已不低于5万元。兄弟俩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有山、有树、有钱,日子过得舒心踏实。还想再多种点核桃树,可惜找不到可开发的地了……”56岁的张继有把记者带到果实累累的核桃树下,兴高采烈地说:“种核桃,养核桃,年年都有养老钱,每年都有稳定的收入装进自己的腰包里。”
林农最喜欢眼见为实,只要见到有效益的产业,就会跟着种。有专家评价石屏的林农是“最实惠的经济家”,只要有人试种获得了成功,就会有很多人跟着种。对大多数林农来讲,这是一种既保守又明智的做法,这也是林农从失败中总结的经验教训。林农知道一旦种下去失败了就会影响一年的收入,甚至会影响许多年。只有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林农心里才踏实。
推荐阅读:
[分页]
看到种速生林市场前景好,异龙镇松村村委会太岳村杨梅种植大户许泽,毅然用赚得的钱再次投到贫瘠的大山里,在大湾山承包了1900多亩低效山地种速生树,今年已下700多亩。许泽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说:“种速生树,5至7年一亩可达到8000至1万元的毛收入,纯收入不会低于4000元,明年我要种30万棵速生树。”
在石屏,像许泽一样争先恐后找荒山、低效山种果树和丰产林的林农数不胜数。
“用不了5年时间,我们村的人均收入可以达到3万元。”这是坝心镇新海资村委会党总支书记白宝亮,在与记者的交谈中说出来的惊人之语。白宝亮自有底气:他在全县带头试种枇杷并获得成功。林改后,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村里的林农纷纷种枇杷,全村300余户1285人,人均已拥有1亩多枇杷。目前,全县枇杷种植面积4000亩,新海资村就占到了3600亩。全村人均还有4亩大杨梅,林农的户均收入目前已超过3万元。
在石屏,像新海资村一样充满生机活力的村庄到处都是。种植枇杷、杨梅、柑桔、核桃、竹子、速生林等经济林果已成为绿化荒山,增加收入的主渠道。县林业部门告诉记者,目前大家都想找荒山发展林果产业,但是,荒山都被林农抢光了,真的是一片荒山难求。
夏末的一天,记者驱车驶入石屏北部山区,一路上映入眼帘的一座座大山都是植被葱绿。来到龙朋镇三家村委会三家村,在进村的路边摆放着一捆捆金竹,每捆有20棵竹子。三家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李林亮告诉记者说:“今年的竹子价格好,每捆可卖40来元,好的基本上一棵金竹可卖得2元。”
李林亮把记者带到家里。这是一幢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三间两耳楼房,建筑面积达300多平方米。记者在李林亮的家里看到,冰箱、彩电等现代生活用品应有尽有,一楼客厅和二楼客厅中央,分别摆设了一张用大树根制作成的古色古香的大茶桌,现代生活用具应有尽有。李林亮告诉记者,他一家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卖金竹和编竹篮,一年有2万多元的收入,新房子就是卖竹子的钱建起来的。
据李林亮介绍,三家村委会共有470户1890人,林改后,该村的竹产业发展很快,全村金竹种植面积已达到1万多亩,人均拥有竹林达到6亩左右,林农卖竹子和编竹篮所得收入户均不低于2万元。
来到异龙镇杨广城村,村委会主任李洪祥自豪地对记者说:“林改给我们村带来了新变化,2007年全村的金竹种植面积不到300亩,现在已发展到2000多亩。我家就种了150亩,去年卖金竹的收入已达到4万元,今年不会低于6万元,再过几年,一年的收入不会低于10万元。我们村还有一户人家,一天的金竹砍伐量就达到3万多棵,以一棵0.7元的价格卖给收购老板,有时一天的收入就拿过2万多元。要不是林改,哪来这样的好事。”
杨广城村委会有312户1296人,林改前村里的老百姓连摩托车都买不起一辆。林改才3年,林农的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目前全村98%的农户有了摩托车,有的家庭有3辆摩托,部分农户还买了农用车。
3年来,石屏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林果已成为林农增收致富的大产业。目前,全县已发展核桃18万亩、速生丰产林16万亩、竹子6.6万亩、膏桐4.5万亩、杨梅6.5万亩、柑桔2.7万亩。去年,全县实现林果产值4.9亿元。石屏县领导自信地说:“按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12年,林农人均收入中来自林果产业的收入将突破1000元。”
青山永驻,绿树常青。石屏县正在从林业资源大县迈向林业经济强县。在碧波荡漾的异龙湖边,在绿意盎然的大山深处,石屏人民放声歌唱,歌唱党的林改政策好!
推荐阅读: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