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8月20日消息:山西省右玉县创造了一个人工奇迹,经过60年坚持不懈的植树造林,将“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将森林覆盖率从0.3%增至52%;将“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50年前德国专家语),变成了“联合国最佳宜居生态县(2010年)”!
右玉纪念碑
8月19日,记者随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来到右玉南山森林公园,满眼郁郁葱葱,蓝天碧水映照,丝毫不逊江南景象,不仅为之赞叹叫好,乃至大胆建议全国都应好好学习右玉精神,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以抵御泥石流、风沙等各种日益频繁的自然灾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今年8月,《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都在头版刊发了长篇通讯,《山西省右玉县从“不毛之地”到“塞上绿洲”》《新时代的愚公精神――山西右玉60年植树造林系列报道》等。
右玉县18任书记、17任市长都坚持搞绿化,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不褪色,喊出“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要想家家富,每人十棵树”的口号,大力发动人民群众,共同来种树。
就这样,在右玉,绿色“接力赛”一棒接一棒地往下传,只有方法上的改进,没有方向上的偏差。而右玉的绿色发展蓝图又是具体的、与时俱进的。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是为了生存而绿化,80年代到世纪末,是为了发展而绿化,而现在,则是为了文明而绿化。
右玉可说是镶嵌在塞北高原的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他的绿色是60年积累起来的,作为右玉人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已越来越多地开始回报右玉人民:生态环境呈现出“一增一减”的巨大变化,降水量比周边地区平均高出30多毫米,而沙尘天数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减少了一半。
不仅有了生态效益,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采访中,右玉县长苏连根向浙江在线记者介绍到,生态旅游如今成为右玉的一大品牌。目前,右玉生态农业、畜牧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已初步形成5条农产品产业链,作为全国小杂粮基地县之一,这里的农产品都是无公害、无污染、纯天然绿色产品,特别是燕麦、荞麦、糜黍、豆类、土豆等特产小杂粮,倍受消费者青睐。
到目前为止,右玉羊的饲养量达到了60万只,大畜饲养量达到5万头,奶牛饲养量达到了8000头,全县形成了沿苍头河沿岸生态风景区附近以奶牛为主,周边山区地带以肉羊为主的养殖格局,实现了农村户户养畜、牛羊四季出栏、农民持续增收。
有道是,这里的牛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撒的是太太口服液,拉的是六味地黄丸”。
右玉精神说不尽道不完,我们都应好好学学,抚平自然的创伤,享受自然的回馈。
推荐阅读:
(来源:文新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