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8月21日消息: 日本艺术讲究精致,追求内在涵义胜于外表,知道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日本独有的枯山水为何被誉为日本庭院艺术的最高峰了。
一直觉得日本艺术有一种病态美。任何东西到达极致,达至完美了,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因为个人觉得完美只是一种美好的向往,而非现实可以达成的。
公元538年的时候,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内陆艺术文化。13世纪时,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苦行、自律……有点自虐倾向……这种精神在整个日本民族都有体现。
因此,禅宗庭院内,树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数笔即蕴涵着极深寓意,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一沙一世界,这样的园林无异于一种精神园林。后来,这种园林发展臻与及至——乔灌木、小桥、岛屿甚至园林不可缺少的水体等造园惯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仅留下岩石、耙制的沙砾和自发生长与荫蔽处的一块块苔地,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而这种枯山水庭园对人精神的震撼力也是惊人的。15世纪建于京都龙安寺的枯山水庭园是日本最有名的园林精品。它占地呈矩形,面积仅330平方米,庭园地形平坦,由15尊大小不一之石及大片灰色细卵石铺地所构成。石以二、三或五为一组,共分五组,石组以苔镶边,往外即是耙制而成的同心波纹。同心波纹可喻雨水溅落池中或鱼儿出水。看是白砂、绿苔、褐石,但三者均非纯色,从此物的色系深浅变化中可找到与彼物的交相调谐之处。而砂石的细小与主石的粗犷、植物的“软”与石的“硬”、卧石与立石的不同形态等,又往往于对比中显其呼应。因其属眺望园,故除耙制细石之人以外,无人可以迈进此园。而各方游客则会坐在庭园边的深色走廊上——有时会滞留数小时,以在砂、石的形式之外思索龙安寺布道者的深刻涵义。
话说回来,我很佩服日本人在一花一木上所花的精力,他们往往可以在一棵松上修剪养护十几年,以达到他们的欣赏形态要求。这是一种执着,但是他们把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枯燥变成一种享受,这让我想到小时候下雨天看蚂蚁搬家,往往蹲在那里很久很久,这是一种原始的单纯的需要,没有其他想法,就纯粹为了满足自己心里的某种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世俗的冲击,我们往往丢失了那份最原始的需要和执着。
日本枯山水发展至今,备受百姓欢迎,还有一个现实的原因,即其可以省略空间和降低成本。这一点恰与日渐拥挤的现代都市的要求相吻合。人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将这种艺术从寺院搬到现实社会中,在一些住家门前、公园里、展览厅内甚至越来越多的仿古餐厅中也不忘辟出一角,堆砌起独自的山水世界,既增加了艺术气氛,又拓展了空间。
枯山水庭园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它同音乐、绘画、文学一样,可表达深沉的哲理,而其中的许多理念便来自禅宗道义,这也与古代大陆文化的传入息息相关……详细阅读
推荐阅读:
日本群马县某住宅私密花园[分页]
三溪园是优美、高雅、精致的传统风景式园林,总面积47英亩(19万平方米),16座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建筑映衬在池塘和山丘之间,于1906年完工,三溪园因三条溪流而得名……详细阅读
日本园林植物配置有一个突出特点,即,同一园内的植物品种不多,常常是以一二种植物作为主景植物,再选用另一二种植物作为点景植物,层次清楚、形式简洁而美观。所以,当人们从高处鸟瞰园林时,可能会看到整片庭园树林中所植均为松树。而通过类型较少的几种植物的配置(例如用一棵松再加上几丛杜鹃),却能够形成丰富多变、构图均衡的各种空间。而对于空间的认识更多地体现于对园内植物的复杂多样的修整技艺中。例如,有的植物修整旨在展开树木,使其枝干间的空间层次分明,不仅可强化枝干的自然形态,还可突出空间自身。
常绿植物
在日本园林中,最基本的植物是常绿树木,它们与山石、水体一起被称为最主要的造园材料。在日本传统造园家眼中,一座园林的四分之三都应由植物、山石和水体构成。常绿植物不仅可以经年保持园林风貌,也为色泽浅亮的观花或色叶植物提供了一道天然背景。不过,以常绿植物为主构园林并不一定色彩单调,它们的绿色也有从黄绿到蓝绿甚至墨绿色的区别。此外,有些常绿植物在春季还会长出浅绿色的针叶和球果,有些则在秋季结红色或蓝色的浆果,从而使园林色彩更为丰富……详细阅读
你可以将这样一个庭园理解为河流中的岩石,或传说中的神秘小岛,但若仅从美学角度考虑亦堪称绝作;它对组群、平衡、运动和韵律等充分权衡,其总体布局相对协调,以至于稍微移动某一块石便会破坏该庭园的整体效果。由古岳禅师在16世纪设计的大德寺大仙院的方丈东北庭,通过巧妙地运用尺度和透视感,用岩石和沙砾营造出一条“河道”。这里的主石,或直立如屏风,或交错如门扇,或层叠如台阶,其理石技艺精湛,当观者远眺时,分明能感觉到“水”在高耸的峭壁间流淌,在低浅的桥下奔流。
江户时期,日本庭园中出现了以低矮灌木为主景的修剪式枯山水,其中,以17世纪滋贺县的大池寺庭园为代表作。它将杜鹃灌木丛修剪为几何形体,象征一艘“船”在波浪中航行,从而展现了一幅禅宗海景图……详细阅读
京都御所位于京都市中心上京区内,始建于平安时代,在公元60年火灾之后,曾经历多次火灾和战乱。现在的京都御所重建于应仁之乱后的文明11年(公元1479年)。织丰时代,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分别于1568年、1585年和1606年多次改建和添建。1640年由造园家小堀远州担纲建造庭园。
京都御所占地总面积912000平方米,外围石垣,内铺白砂。京都御所花园在内里,内里是天皇及家人居住和办公的地方,位于整个地块的中心偏北,以土木墙围合,东有建春门,南有建礼门,北有朔平门,西有皇后门、清所门、宜秋门。内里以建筑为主,最重要的紫宸殿区,是天皇即位、接受朝贺的地方。另外皇后居住办公的地方,被称为皇后御常御殿区。另外,还有两个天皇日常办公的地方及册立太子举行仪式的地方。京都御所的园林有多处:御池庭、御内庭、紫宸殿南庭、清凉殿东庭、壶、藤壶等,其中御池庭面积最大,御内庭其次。狭义地说,京都御所即指这两个庭园,前者有阳刚之气,后者有阴柔之美;前者以大池巨石为主,后者以曲水小桥为主……详细阅读
印象篇
京都位于日本中部,自794年到1868年一直都是日本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而这一时期正是日本庭院建筑史上的黄金时代,出现了各种风格的庭院。日本共有35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京都一带就有17处被列入其中,其传统文化地位之重可见一斑。虽然现在京都逐步形成商业化都市,但是在那里庙宇和神社几乎随处可见。在远离市区的街道,仍然可以见到许多坚持千百年传统的老京都人,默默地为这个历史都市留下深刻且动人的生活记录。透过京都各处风格迥异的庭院,便能领略日本园林的发展历程。这里有建于镰仓时代的南禅寺,有建于室町时代的龙安寺,有建于桃山时代的醍醐寺,还有建于江户时代的桂离宫,以及著名的哲学之道、西芳寺、八板之塔等地。在诸多知名景观中不得不提的是金阁寺,它与富士山、艺妓并列为日本三大典型印象代表。它建于室町时期,建筑物外壁是用纯金箔一张张点贴的,故名金阁寺。清水寺为平安时代之代表建筑物,它与金阁寺、二条城并列为京都三大名胜。银阁寺则因同时拥有枯山水和池泉回游式庭园景观而取胜。这里的银沙滩和向月台最为出名。据说,当月亮登上月侍山时,沙丘可反射月光,照亮庭园……详细阅读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