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入遗后首次大修 留园曲溪楼重现原貌

2010年08月23日 09:37苏州日报徐蕴海 孙骋

中国园林网8月23日消息:昨天,留园曲溪楼维修工程通过了省文物局的验收,这是曲溪楼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大修,也是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的首次大修。该工程从2005年报批开始到修缮完工,历时近6年。

作为苏州第一个全程监控的古建修缮项目,曲溪楼维修工程堪称古建筑维修的一个样板。维修期间,曲溪楼的维修现场还曾经作为一个鲜活的教材,列入了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的培训课程。

木头“皮肤”钢铁“筋骨”创新修缮重现精致古楼

曲溪楼是留园中部与东部连接处的主要景点,是入园的主要游览通道,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约113平方米。

在维修前,曲溪楼构架保存尚完整,但已然“百病丛生”:部分墙体倾斜;梁柱、木楼板、搁栅、桁条等木构件大都已磨损、开裂,有的梁柱接点处变形严重;二楼木柱腐烂,墙面长满了黄色的霉斑;而且地基下沉,建筑物整体向西倾斜,同时还有屋面破损漏水,砖细门套窗套残缺等各种“病症”。

昨天,来到修复后的曲溪楼,记者发现,白墙灰瓦配以栗色门窗,显得清新靓丽,突出了原建筑结构的精巧。透过二楼一排精致的短花窗,只见室外池中夏荷亭亭玉立,游人不时驻足留影。

眼前的景致得来不易。为保护好世界遗产,国家文物部门要求曲溪楼的维修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并保存文物建筑原有结构、用材及色泽等历史信息,由此,“原材料、原工艺、原色彩、原法式”是此次维修工程的四大施工原则。为了将对建筑外貌的影响降到最低,修缮人员巧妙创新,把钢板等现代材料包在了木头里面,好似木头的“皮肤”,钢铁的“筋骨”。对于这一首次在苏州园林修缮中应用的加固技术,专家们给予了充分肯定。昨天,省文物局专家戚德跃现场踏勘后表示,此次修复的一大亮点,就是在修复过程中既保持木结构的框架原貌,又运用钢铁辅助,加强了建筑的牢固程度。

土法打桩加固地基对环境“最小干预”

曲溪楼的“病”主要是门前的池水引起的。曲溪楼西侧的池塘水位随季节而不断变化,造成楼基下部土层水土流失,导致地坪向西侧沉降。由于水池周围地下水位较高,加之传统砌造方法中墙体未做防水处理,从而使得墙体,以及与墙体接触的木柱、砖细、墙面等都受潮、生霉或者腐烂。

因此,加固地基是曲溪楼修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开始,曲溪楼修复准备采取压密注浆的方式对楼基础进行加固,但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由于基础土层土质较松,承载力较低,压缩变形量大,而且在曲溪楼西侧还有两棵古树会受影响。而遵照对世界文化遗产“最小干预”的原则,维修过程中不仅要保护好古建筑的原貌,还要尽量降低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

参与曲溪楼维修方案制定的专家组组长程伯寿回忆:“当时大家都是精益求精,修复的方案换了很多套,最后还是改用传统技术进行修缮。 ”这一“传统打石桩”的做法,不需要拆除曲溪楼原有围墙,而是在曲溪楼西面墙体两侧埋设1.5米深的石桩,通过挤压土体,增加土质密实度,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既加固了基础又不影响周边绿化生长。

此外,在对曲溪楼的木结构进行防虫处理时,采用的药剂都选择当代最新或毒性较小的药剂,以避免伤害人畜,污染环境。

全程实录维修过程檩条椽子都是信息载体

经过多次易稿,确定维修方案后,曲溪楼维修项目于今年3月3日正式开工, 4月30日完成了主体工程,6月底全面完工。在这一过程中,为了给今后古建维修积累经验,留园管理处与苏州世界遗产监管中心每天安排人员在施工现场,采用拍照、摄像、录音和笔录等方式,全程跟踪采集工程影像图文资料,并实时收档。

正如维修的过程同样成为古建筑历史的一部分,历史信息的保存也可以维修中采用的材料为载体。例如,曲溪楼在维修过程中,有不少腐烂的檩条、椽子、望板、角梁等构件都要修补或更换,凡是更换添加的部分,修缮人员都会根据不同的材料,采用刻字、墨书、模印等方法做好标识,以备后人查考。

推荐阅读:

武汉:盘龙城近百亩树木被砍 森林公安已立案侦查

全国都市花艺擂台赛将在宁举行

重庆:31区县要栽55万株大树 将建成城市公园

天津:小区数十棵大树半死不活 园林部门排期处理

(来源:苏州日报)